衢州推进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实践

2024-09-03 10:01: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作为开化人,没想到这个村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星空村’的华丽蜕变,吸引了这么多全国各地‘追星星的人’过来观看流星雨。”近日,站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长虹乡高田坑村的星宿高田暗夜天文科普馆露营平台上,网友季枫感慨不已。

从2005年开始,高田坑村村民陆续下山,留下88幢黄泥房。近年来,这一宝藏观星地被杭州天文学会的星空观测爱好者发现,“星空村”从此声名远播。这里几乎无光污染,被誉为“华东最佳观星地”。目前,依托天文观星地优势,以古村落保护为契机,当地以“星宿”为主题,打造集观星、研学、旅游、景观、乡村、艺术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空间。借助项目建设及多业态发展模式,高田坑村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就业,村集体实现增收,还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激发乡村活力。今年“五一”期间,吸引了来自上海、杭州等多地游客超5000人,同比去年增长200%,民宿房间售出183间、入住率超95%,民宿、农家乐营业额达36万元,村民售卖农特产品销售额超5万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2018年以来,衢州市全域推行GEP核算,全市生态产品总值2932亿元。2021年,在全域开展了“两山合作社”改革,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开发运营路径。

2023年4月,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衢州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试验区。2023年5月,《衢州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出台,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共同富裕示范建设协同创新模式全面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村统资源、县统运营、市统服务的“两山”合作开发运营体系,“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闲置半闲置资源有效盘活,建成可招商的生态“标准地”开发项目200个、可持续的生态共富村100个、可推广的生态共富产业6个,带动全市村集体和农户年度增收3亿元。

获批改革试验区以来,衢州面向生态底数不清、资源转化低效、资源经营分散等需求,赋能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摸底清查、量化统计、智能利用、核算开发,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常山县陈塘胡柚基地位于天马街道和平村,占地50余亩,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常山胡柚推广发展的第一批基地。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管理滞后,处于半荒状态。“我们将该地整体打包成陈塘胡柚基地‘标准地’项目,并对外招商,由浙江柚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改建、管理和运营。”常山“两山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总投资达412万元,按照生态开发“六通”要求建设管理用房、沥青道路、挡墙砌筑、标识标牌等配套基础设施,创新实行“公司+村集体+品牌”的“共富果园”“标准地”新模式,坚持无毒害病虫防治和有机肥铺施,提高胡柚品质。基地年产胡柚25万公斤左右,果品品质在全县名列前茅,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1万余元,周边村民劳动创收24万余元。

目前,衢州市各县(市、区)两山合作社累计流转归集9.7万亩农林田、1640座农房、114座山塘水库等资产,生态资本估值123.38亿元。建立生态账户核算应用体系,实现全市行政村生态账户全覆盖,并创新“可变现”的生态账户分红,通过优先聘用当地农民等方式,累计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年度增收5.93亿元,发放村集体和农户租金股金0.55亿元,建立生态项目标准化开发体系,打造出衢江区“整村经营”、江山市夯土房民宿、常山县共富果园等一批“标准地”示范典型。同时,加快农村产权改革,研究出台生态资源经营权证颁证机制,打通生态资源转化途径,将生态资产评估等情况纳入企业生态信用报告,创新绿色生态金融产品,全市生态产品金融授信总额达154.75亿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