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

2024-09-03 15:49:41 - 自然资源部

转自:自然资源部

项目基本情况

赣州是赣江和东江水源的命脉,同时还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其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对江西省和珠三角区域都具有重要意义。赣县区位于赣州中部、赣江上游区,是江西省崩岗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类型最全、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被称为“红色沙漠”。

2016年,“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属于赣州山水工程的子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5611.04万元。赣县区积极开展崩岗生态修复项目建设,通过“一路五区”和“三型四结合”治理模式,昔日的“烂山地貌、生态溃疡”成功蜕变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实现了“人养山、山养人,山青民富”的良性循环,项目成果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南方红壤丘陵崩岗治理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推广意义。

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高”推进

“三高”:即高水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契度结合。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将崩岗传统治理技术与新技术推广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传统的“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治理技术基础上,积极引进椰丝草毯植草技术,确保修复效果的持续稳定。将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相结合,引进市场主体和种植大户,对崩岗进行开发性治理,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种植脐橙等经济林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系统修复

山上采用“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治理模式,稳定崩岗、防止崩塌、恢复植被。边坡采用椰丝草毯植草技术,实现边坡快速复绿、稳定保土。山坡开挖坎下沟、布设排水沟、理顺水系,山下修筑拦沙坝、整修山塘,建设生态湿地,净化水质,建立“整治、蓄排、洁净”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治理模式。田面栽植脐橙、杨梅、油茶等经果林,同时套种大豆、油菜等田间作物,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经济收入。

(三)推行“三型”共治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崩岗水土流失问题,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推进崩岗治理,累计治理崩岗865座,实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的目标。

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

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

(四)实现“四个”结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拓宽生态惠民新路径。充分发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了现代农业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小流域经济。在崩岗治理区建成科普馆,通过开展科普实训活动,介绍崩岗形成原因与危害,展示崩岗治理历史与成效,推动崩岗治理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开展金钩形水土保持崩岗治理,865处崩岗侵蚀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和改良,植被覆盖度大大提高,水土流失面貌大为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

(二)经济效益可观

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积极将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相结合,特别是采取开发式治理模式,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将崩岗整治成标准水平梯田,种植脐橙、杨梅等经果林,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600万元,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社会效益明显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将崩岗治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引导和激励当地及周边500多户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管护经营,助推了10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同时,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消除了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和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提高了项目区土地产出率、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赣县区崩岗生态修复项目

新媒体编辑:陈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