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直忽略的投资事实:价值投资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2024-09-03 00:16:35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各种各样,人们对这个概念也褒贬不一,有些人趋之若鹜,有些人嗤之以鼻,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社会科学领域几乎任何概念都没有绝对的一致,或者可以说“一致”是一种异常现象,达成“一致”本身就表明存在某些问题。

根据《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第一章,价值投资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认为一家公司存在某个内在价值,市场价格围绕这个内在价值在上下波动。这有点像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价值投资者总是致力于寻找和购买“便宜货”,也就是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证券,然后在价格明显高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卖出。注意一下这个“明显”,其原因就在于“内在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非精确值。

一、价值投资的五项投资流程

价值投资的具体实践各具特点,但是总的来讲基本包括五个步骤:1)选择要估值的证券;2)评估其内在价值;3)计算安全边际;4)决定购买数量和投资组合;5)确定什么时候卖出。

甚至可以说只有包括上述五个步骤,才能称为是“价值投资”,但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都是被阉割的价值投资理论,第一个和第二个步骤基本都会有,第三个通常就容易忽略,而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确定什么时候卖出”,国内的“价值投资理论”基本上不会跟我们讲这个,常见的说法就是断章取义的“最理想的持股期限是永远”。

问题在于后面三步是关键点,因为前两步往往容易犯错,选错了股票、估错了价值是常有的事情,另外还有其他的风险因素,所以就需要为这些风险做准备。

二、强调预期差并不是价值投资的特征

投资领域的方法很多,典型的分类是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分析主要是看交易数据和交易现象;基本面分析的出发点则看决定交易背后的经济变量,包括宏观基本面,以及微观基本面,前者是分析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比如GDP增长,以及货币供给等等,后者则主要立足为公司的经营业绩。

价值投资是微观基本面分析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又不是最常见的那一种。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预期差理论,通过基本面分析,试图预测未来某个或多个报告期的业绩情况,然后将个体预期与市场预期进行比较,如果个体预期优于市场预期,就买入股票,否则就卖出股票。

这种投资方式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价值投资,我们看价值投资的定义,就可以知道“预期差投资”缺少对内在价值的评估,这种方式也是旨在从短期波动中获利的行为。“预期差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当前估值的合理性,所以10倍、20倍、50倍各种估值可能都具有买入的价值。因此,该策略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安全边际,“预期差理论”认为价格围绕“市场预期”上下波动,却往往容易忽略“市场预期”本身就是非常多变的。

“预期差理论”当然也是有成功者,基本要求就是要跑得快,在“市场预期”降低时迅速离场。

三、价值投资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我们以前知道的“价值投资理论”往往宣扬价值投资是正和博弈,但是事实却是它也是以零和博弈为依据,并且任何“持续优越的投资方法,都是以牺牲那些业绩比整体市场差的投资者为代价来获得成功”。

当然,这里的零和理论上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零和”,而是以市场平均的收益率为基准,这个平均收益率本身就会考虑到公司的成长带来的资金量的增加。

股票买卖,一定会有买家和卖家,而且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对立的,一份买入投资如果是投资的,那么买家就赚了,而卖家相对来讲就亏了;而如果卖出投资赚了,那么买家就亏了。另外,市场还有交易费用,也就是券商作为中间商还要抽取佣金,并支付税金,最后算下来可能就是负和博弈。市场越活跃,那么负得越多。

按低估价格买入,意味着成为那些决策有问题的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方,进而通过与这样的对手交易而获得回报。关于这点,还有一点需要特别重视,就是就如巴菲特说的:在一个牌局中,如果玩了一会还不知道谁是笨蛋,那么自己就是那个笨蛋。

现在A股的很多机构都口口声声称是“价值投资者”,但是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价值投资”只是一种忽悠割韭菜的工具,也就是通过所谓的“价值投资”,来培养一众不明真相、决策有问题的交易对手方,再通过与这些交易方交易获得收益。

任何一种理念,其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工具,用得好的人能够获得收益,用得不好的人则会承受亏损。此外,任何一种工具都可以被用来干坏事,当然,弱肉强食的市场下,这些做法也无可厚非,重要是要不被虚妄的表象所迷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