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这场研讨会集中探讨

2024-10-13 16:49:00 - 新京报

10月12日,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共同主办的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农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法官共同指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保护工作面临更复杂的局面,需要各方协同,做好理论研究、审判实践,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这场研讨会集中探讨

最高法法官:植物新品种权案件类型多元,技术事实查明难度变大

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种子和耕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雷艳珍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自2019年设立以来,集中审理全国范围内的涉种业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保护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植物新品种权案件180件,同比增长16.1%。其中,85%以上属于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民事案件,品种权人的胜诉率超过90%。

201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量逐年上升,案件类型以民事案件为主,案件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安徽、甘肃、山东等制种大省,涉及的作物类型以主要农作物品种为主,还包含蔬菜、水果、花卉品种。

随着审理案件类型的多元化,技术事实的查明难度也在变大。“传统案件的技术事实查明主要涉及品种特征、特性的同一性认定,现在出现了很多涉及品种亲子关系的查明。”雷艳珍指出,法院在审理实践中通常会使用分子标记法来做鉴定或检测,这就涉及行业标准,但是一些品种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

传统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生产、繁殖、销售或者委托制种、受托制种,雷艳珍表示,最近的一些案件呈现出侵权行为更加隐蔽的特点。如实际控制人设立一家公司,操纵公司去实施侵权行为,这给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农业专家:农业科技创新呈融合发展态势,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水平需提高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指出,从审判实践来看,种子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部分。

此外,他表示,我国现在高度重视传感器的发展,从国家层面作出战略布局,将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发展。传感器器件虽小,但产业和产值大,且涉及多类型的知识产权问题。“我认为,未来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智能化装备,以及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将给司法带来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张熠认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我国在专利保护的质量和国外布局水平方面还有待提升。与农业科技“走出去”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具有专业性强、监测周期长、跨领域、跨部门等特点,解决难度将非常大。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逐步从传统农业技术向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方向发展。张熠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创新需要。其中,专利代理人对技术的理解不足、对发明核心要点和专利布局的把握不到位。

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王桂芳指出,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登记制度尚未完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司法保护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要深入研究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实施问题,促进法学理论研究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工作融合交流,特别要与社会各界广泛建立联系,围绕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中的应用、保护、管理展开深层次交流,构建农业领域全方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王桂芳提出。

会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发布10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涉及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等,对于明晰裁判标准、彰显保护力度具有积极意义。据介绍,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案件3500余件。

新京报记者行海洋

编辑张磊校对张彦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