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赛道”正为江苏、西北等地带来能源转型新机遇

2024-10-13 17:39: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当前,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要将绿色产业培育成绿色增长新动能,以绿色创新带动投资、生产和建设,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减碳和增长的双赢局面。这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绿色转型的清晰路径。

那么,当前在全球转型过程中,我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面对新能源发展存在的多重挑战时,采取了哪些举措?记者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4年年会举行期间,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合会特邀顾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储能“赛道”正为江苏、西北等地带来能源转型新机遇

图为邹骥在国合会2024年会期间发言。本报记者王亚京摄

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角色在变,地位不断凸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并在1994年生效。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需要发展解决吃饭问题,同时需要拥有排放权。但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在国际多边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一个向绿色转型的定位和战略姿态。”邹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阐述发展路径创新,并开始敢于在哥本哈根和坎昆基础上再加上峰值指标,这都表明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作用不断在变化。“当前,中国自身的技术、资本、战略和治理的程度都已经走到新的历史阶段,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预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上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这些变化就不断凸显出来。今天讨论中国的引领作用已不是空话,而是有头部企业、技术、成本,以及装机不断提升的支撑。”他补充道。

当前,在一些国家的政府换届中,发出一些信号:不同的结果可能会带来不确定的因素,也许将对全球气候进程带来一定影响。但邹骥认为,在困难中,各国还是会找到方法和路径,比如推进国家以下层面的合作,或者与欧盟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全球贸易、投资和经济方向在变,市场迭代和循环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广。我们要相信,在这个大趋势下,不参与的国家,会影响他自身的竞争力。”他表示。

江苏、西北等地不断探索绿色转型“新赛道”

目前,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犹如一股绿色洪流,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奔涌,绿色版图还在增加,这不仅深刻改变了我国的能源格局,更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时,在一些地区转型之路也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在西北部分地区,发电侧新型储能出现“建而不用”的情况,以及部分区域新能源跨省跨地区调度难题等。

对此,邹骥表示,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电侧的储能技术、装备和投资都有所增加。之所以不采用,还是因为在电源电网协同及调度过程中一些机制还有待理顺。

“过去常规管理中,是没有储能这一环节的。以前,电网稳定以及供求缺口的填补都是依靠传统手法,这些(如储能)都是新技术和新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电源调度和电网调度方面,管理机制和手段可能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但是好消息是电网侧的储能现在被应用得越来越多。”邹骥告诉记者。

谈及此,邹骥以苏州为例进一步解释道,“苏州是能源负荷较为密集的城市,人口、产值和制造业都占比不低。但这些领域依靠储能,在今年夏天苏州热浪持续时间和尖峰负荷都创新高的情况下,奇迹发生了——苏州成功实现了历史上首次不限电,这就是储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化学储能为主的小时级储能可支撑两个小时,扛住尖峰负荷时间。这些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也具有推广价值。”

不仅如此,西北地区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在青海共和县,风光基地包括塔式光热发电项目都有,并同时和青海的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实现风光水互补。白天水量可以减小,依靠光和风来发电,晚上没有风时再将水电站的功率提高,形成了一个平稳的用户曲线,输出的电可以相对平稳,大幅降低间歇性。

在邹骥看来,当前阶段,“建而不用”问题可能在一些西北地区存在,但西北也集聚了大量集中式基地式风光,储能能够很好地帮助这种基地降低间歇性,能够有效地帮助调节用户曲线,让更多地区尽可能平稳使用电力。

“技术在更迭,跨省跨地区调度的可行性也会越来越高,未来还需两手都要硬。既要完成在物理、技术上通道的基本建设,也需要经济机制的支持,利用好市场手段让其发挥更大价值,从而让绿色转型的道路越走越实。”邹骥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