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该怎么走?学者大咖分享精彩观点
原标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该怎么走?学者大咖分享精彩观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疑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关键词。那么,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之间的路径究竟该如何落脚,上行下效和因地制宜之间又该怎样平衡?1月12日举办的江苏乡村振兴百镇论坛暨长三角民宿峰会邀请了两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嘉宾——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应恒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周应恒
“超小农格局”下的乡村振兴,基本路径是“三产融合”
在演讲中,周应恒如此定义中国的农业格局——19亿亩耕地,承包地15亿多亩,承包户2.07亿,属于典型的“超小农格局”。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格局将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那么,超小农格局如何现代化?在周应恒看来,中国虽然需要扩大规模,总体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通过土地规模集中赢得竞争。“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土地规模化,而是差异化竞争。”他认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即走特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化的路径。
显然,这样的路径对中国农业发展来说,当下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条件。首先,中国农业禀赋多元,产业类型多样。“多样化自然地貌与气候环境,多元的农耕文化与产业形态,特别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次,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拥有巨大市场。“农产品消费日益向多样化、高附加值化、高品质化、便利化方向转变,对农业农村生态休闲、教育及文化等多功能需求快速增加。饮食消费由吃饱吃好,到吃出营养健康,吃出品位风格。”
与此同时,周应恒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的技术优势正逐步显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突破以及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快速运用带来农业的系列新革命。例如飞速发展的农产品电商、大数据、5G运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等,将大大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乃至实现弯道超车。”
周应恒在演讲中一再提及,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主业是现代农业、主阵地在乡村。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并实现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承担这样的主题角色,首先要完善各类利益主体的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订单农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合理地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其次是要进一步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培养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人才,赋予农民更多的数字化工具。”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眭谦
提升地方形象竞争性,助力乡村振兴
什么是地方形象?眭谦认为它是具有很强主观性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整体性的公众印象,是个人和公众对地方的主观印象的叠加和集合。但一旦地方形象“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它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而与地方形象息息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原产地效应”。眭谦表示,原产地效应是指地方与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地方产品形成的经济优势,能够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形成一种对地方的特定印象,这种积极的印象并且固定下来,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地方的经济优势。”
在眭谦看来,现代经济社会地方形象的竞争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旅游业需要把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推介给游客;招商引资部门需要吸引企业、投资者;本地企业和机构需要推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本地居民都希望因为地方有良好的整体声誉而拥有幸福感等等。因此,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乡村的地方形象需要得到有效管理。这对提升乡村地区文化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质量化发展、积累乡村文旅经济附加值以及满足乡村精神生活需要等都有巨大作用。”
“地方形象管理本质是:塑造地方品牌,强化地方感知,提升软性实力。”眭谦认为,地方形象管理需要发力的领域有以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等为代表的乡村地方品牌;以节庆、会展、赛事等为代表的乡村活动品牌,以及综合并延展上述两者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等。
“甚至,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眭谦说,地方品牌就是对地方形象的管理工具,它以地方形象为前提基础,聚焦到如何影响地方的“顾客”、如何建设性地开展地方营销活动。“而所谓地方品牌化,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地方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提升地方的竞争性。”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磊/文范晓林/摄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