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的大师课:学生要做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我

2023-11-13 16:23:00 - 澎湃新闻

“音乐人必须要有洁癖,音乐中没有任何瑕疵。”对着正在拉琴的一位小姑娘,大提琴家王健说。

在上音附中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王健的大师课是重头戏之一。

三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飘出暖阳一般的琴声。王健手握卡通咖啡杯,身边躺着400岁的大提琴,5个学生鱼贯而入,学生们拉得好,他会竖大拇指,点评激动处,他会紧握双手。王健的大师课有深入浅出的技术分析,也有金句频出的人生感悟。

王健刚从美国演出回来,还在倒时差。课后,小朋友纷纷涌上前要签名合影,王健始终乐呵呵的。能不能加微信?小朋友问。王健很自然地打开手机,让大家扫一扫,一旁的老师惊呆了,没想到追星这么容易。加微信对王健并不是困扰,“他们也不会来联系你,可能就是想看看你的朋友圈。”

王健的大师课:学生要做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我

直接复制的教学不可取

一位学生奏起柯达伊《独奏奏鸣曲》第一乐章,王健点赞学生有乐感,“乐感强的人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特别上头。这是你可贵的地方。”但他很快也发现问题,学生拉长音时,偶尔会出现气泡或瑕疵,这是不够洁癖的表现。

“房子造得再漂亮,家里不干净也不行。”王健强调,音乐人必须要有洁癖,甚至是到怪癖的洁癖,很多大师生活中可能没那么讲究,但是拿起琴来,音乐中没有任何瑕疵,“这种洁癖让他们变得非常神经质,不食人间烟火,很难打交道,有时候确实挺讨厌的。”

学生的音乐里有愤怒和豪迈,王健建议,还能加一些疼痛。学生皱起眉头的那一刹那,他觉得她找到了感觉,进入了状态。“总有人问我,拉琴为什么愁眉苦脸?我不是故意的,首先要自己进入音乐世界,才能把别人拉进去。”这个进入的过程要练习,要把自己的面具撕下来。

“音乐家不能躲在舒适圈里,必须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王健对比,西方文化是直面死亡、蔑视死亡,古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起源,核心是悲壮,古希腊悲剧讲的是人如何以勇敢、以悲壮的姿态,一步步走向死亡,“中国文化躲避悲伤、忌讳死亡,但音乐家不能回避。”

“学生整体质量很高。中国的孩子普遍成型早,拉琴有模有样。”5个学生,王健的教学侧重点都不一样。

老师拉琴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王健竭力避免向学生全盘灌输,“最好的教学是因人而异。听学生拉琴,我不会想我怎么拉,而是观察他可贵在什么地方,哪怕和我的音乐处理相反,只要有感觉,我一定要保护,这是最珍贵的,再把不好的地方稍微修一修。”王健希望,学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王健。

直接复制的教法如今很普遍,学生能快速成型,也容易出成果,“老师帮忙抛光、打磨,他学得很像,而且能保持一段时间。老师离开后,他开始自己训练,质量会直线下降,因为他没有自我,肯定会变形。”

复制的现象也蔓延到了网上,怎么红就怎么学,谁有名就学谁。“我们小时候只有老师教,偶尔听音乐会,所以成型很晚,但成型晚有好处,你会自我开发,从心里找东西。”王健并不反对模仿,“如果通过模仿找到了自我,那就是好的模仿,如果通过模仿却忘记了自我,那就是坏的模仿。”

在上音的大提琴工作室,王健有10个学生,既有本科,也有附中。上大师课前,他要求教一些没教过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王健都是“扶”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大师课时间短,不可能扶着,只能指一个方向,让他们摸索出办法前行。

王健的大师课:学生要做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我

室内乐的启蒙是最大的

上音附中的室内乐艺术节为期5天,汇聚了中国、法国、德国、丹麦、韩国等国的西洋管弦乐、室内乐艺术家和多个室内乐团,有14所国内外音乐院校的师生参与。80余场大师课、1场专题研讨会、3场音乐会、3场专家讲座,在花团锦簇的校园里热闹上演。

“小时候在附中,我们可没有这样玩室内乐的机会。”王健不无羡慕地说。

虽然以独奏家的身份出名,但王健也是一个室内乐玩家。

在美国留学时,他总是接到“伯乐”斯特恩的电话,被喊去拉重奏。这位小提琴大师喜欢和年轻人成一片,年轻时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帕尔曼、小提琴家祖克曼,都被他带着玩过室内乐,“音乐的理念,音乐的处理,音乐的层次感,你一下就学会了。”

1990年代,二十三四岁的王健还和法国小提琴家杜梅、葡萄牙钢琴家皮蕾斯组过一个三重奏,从演出到唱片都极受欢迎,成为萦绕不少乐迷心间的美丽回忆。

“一个大我20岁,一个大我25岁,完全是隔代的。”两位大演奏家完全没有长辈教导小孩的心态,三人齐头并进的那五六年,王健进步飞速,“他们的精湛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会很自然往那边靠,虽然你不一定靠得了那么高。”

再过半月,上音即将迎来96岁生日,校庆音乐会主打的便是室内乐。王健坚持,带一位小提琴学生、一位钢琴学生上台,组一个三重奏。

“几乎都是老师带学生,而且都是跨学科带。”王健和学校建议,还是要“以老带新”,让成熟的音乐家带学生,“等于一个将军带着孩子们上战场,他们会迅速学会怎样去战斗。这就是实战。”

“古典音乐最重的一块是室内乐,室内乐带来的启蒙也是最大的。好比‘乐器之王’钢琴,独奏曲、协奏曲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不能和庞大的室内乐曲库比。”室内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国内的音乐院校越来越重视室内乐教学,室内乐的演出市场也越来越热,中国室内乐的气候正在慢慢成熟,转折点和爆发期近在眼前。

然而,室内乐组合要想长时间维持,殊为不易,国内像上海四重奏这样走过40年的老牌四重奏,少之又少。

“重要的不是谁跟谁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要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东西,和越多有质量的人合作越好。”对于这种随时都有可能的“解散”危机,王健并不担心。

明年4月在上海音乐厅,56岁的王健将再次走上室内乐舞台,和71岁的郑明勋、58岁的竹泽恭子搭档,组成“友情三重奏”。郑明勋以指挥家身份闻名,摇身一变,成了钢琴家。三位大师联手,将带来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三重奏。

王健的大师课:学生要做自己,而不是变成另一个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