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行业看似低迷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2023-11-13 16:26:08 - 财经下午茶

CRO行业看似低迷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流向CRO的钱没有变少,但是来源变了

CRO,是一项医药研发服务,被称为临床研究组织,即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

这项服务,一般提供给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为他们提供各种研究服务,包括药物开发、临床试验设计和管理、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医学内容、监管事务等。

对于绝大部分制药公司来说,研发力量的不足使得部分或全部委托给CRO公司成为了具必然性的商业选择,不仅可以更专业、更有效、更易获得成果,最重要的是显而易见地降低成本。

从整体市场来看,全球CRO市场从2020年的647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77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9.7%,且伴随着CRO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整体市场增速实际上略高于药物研发支出增速。

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CRO服务收入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96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CRO将继续保持超9%的复合增长率。

基于FDA审评政策的变化和新兴疗法的蓬勃发展是另一大助力,MNC的研发投入和Biotech公司的融资则是CRO行业成长的关键要素。

国内方面,我国CRO行业规模在2011年至2018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国内CRO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2亿美元。

同时,政策层面也传来了利好,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意味着包含儿童专用创新药、罕见病专治创新药在内的多种创新药将进一步加快新药审批和上市进度。

然而,就在市场规模保持稳健的高增长、政策方面加大利好的优势局面下,市场上开始普遍对于CRO企业的业绩增速产生了担忧。

自今年以来,许多MNC纷纷开始砍管线,尤其在小分子新药方面,随着美国医保开始谈判,这部分CRO业务的增长放缓是比较明显的。

此外,随着全球新药研发和销售市场竞争的加剧,结合新药研发时间成本及支出不断增高以及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利润冲击,大型制药企业都更倾向于将外包业务转为自研方向,着重集中于疾病病理性研究、新药靶点发现和研发早期阶段。这部分工作的盈利性未知,大型药企也更能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和控制成本。

相比之下,研发中后期的大量工作则可以委托给CRO企业,包括开发阶段涉及的药物化合物筛选及研发、数据采集分析、临床、委托生产或加工等产业链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CRO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组织起高度专业化和丰富经验的临床试验团队,在这个阶段为制药企业提供极高性价比的服务。

CRO行业正从高速增长逐步发展为以精细化分工、比拼研发性价比为特点的新阶段,而这个阶段却广泛地被定义为低迷期,那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CRO行业看似低迷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海外VS国内

国内CRO企业在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则是严重依赖海外业务。

以国内CRO两家龙头企业来看,“一哥”药明康德的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106.7亿元,同比微增0.3%,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微涨0.77%。前三季度公司营收295.41亿元,同比增长4%,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23.4%;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以及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增速均高于营收增速,分别达到9.5%、23.7%及20.6%。

单季度的营收规模重回百亿虽然值得高兴,但极低的营收、净利润增速则显示了增长乏力的尴尬局面,然而细看分地区营收,不难发现国内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已进一步加剧。

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收入人民币194.0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同比增长36%;来自欧洲客户收入人民币32.8亿元,同比增长10%;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人民币52.4亿元,同比增长5%;来自其他地区客户收入人民币16.2亿元,同比增长10%。其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WuXiDDSU)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9亿元,同比下降26.9%。

“二哥”康龙化成的三季报则也揭示了当季度的乏力。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9亿元,同比增长18.51%。

而具体到第三季度,康龙化成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5.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3亿元,同比下降6.05%,但与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1.7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4.28%的成绩相比,却下降明显。

细看分地区营收,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来自北美客户的收入约54.95亿元,同比增长14.63%,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4.19%;来自欧洲客户(含英国)的收入约13.2亿元,同比增长28.92%,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42%;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约15.12亿元,同比增长11.04%,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7.67%;来自其他地区客户的收入约2.33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72%。

不难发现,国内CRO业务相较海外无论规模还是业绩增速都远远落后。而这背后则不局限于国内制药企业自今年以来压缩研发投入的影响,同时是否有Biotech融资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呢?

Biotech的寒气吹到了哪里?

眼下的Biotech,可谓是寒冬已至。融资困难,裁员、砍管线、破产三连的消息层出不穷。

以主要做Biotech生意的临床CRO公司Medpace为例来看,在前三季度内,两次上调业绩预期,业绩好得难以理解。

全球最大的临床CRO公司IQVIA在剔除新冠业务后,上半年收入依旧维持了上升趋势,同比增长10%,总订单数量不减反增。

为何Biotech的寒气没有吹到CRO呢?很大可能则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化,供给到下游CRO的订单反而更密集了。

原本受Biotech的行情影响,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接连发生取消CRO订单的情况,以至于资本看待CRO行业都有了相对保守的预期,然而,这样的局面或许是因为市场忽略了行业内生的重组机遇。

在Biotech公司接连爆出资金挑战压力的同时,破产、重组的Biotech也不在少数,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管线的重置和推进。

越是在生物制药的寒冬之下,对于临床中后期项目加速研发的需求就越迫切。相比于距离盈利遥遥无期的早期临床研发项目,当前的Biotech更倾向于将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到中晚期研发项目上。

以MorphoSys为例,在其管线中有着多款极具潜力的临床前产品,而到了今年3月,因出现账上现金不足以支撑临床前药物的研发的情况,只得将所有临床前研究项目悉数砍掉,只集中在中晚期肿瘤管线上。

因此,从营收和新订单来看,专注于临床阶段的CRO企业如Medpace、IQVIA以及药明康德等公司,均没有出现显著的业绩下滑表现,仅仅在增速上不及当年。

而以药物发现见长的CRO巨头CharlesRiverLab则感受到了寒气,受到投融资环境的影响,药企对于药物发现相关的管线优先级做了重新评估,并在研发开支上显著收紧,造成了其早期药物发现业务的需求走低。

尾声

根据BioWorld的数据,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已出现回暖。2023年二季度,新兴Biotech(EmergingBiotech)投融资达到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10%。

所谓处于低迷期的2023年前三季度已显示出了CRO业务的韧性,更重要的则是制药企业未来在早期药物研发的投入是否会有所回升。

而想要理解当下CRO企业股价波动则需要从预期层面出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