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救助见成效 兜底有温度

2023-11-13 17:21:12 - 中国民政

转自:中国民政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救助效率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引领推动社会救助领域“提能争优、实干惠民”行动向纵深发展、取得实效,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提质

各盟市制定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实施措施,及时修订低保审核确认办法,通过设定赡养费最高给付限额、降低家庭赡养费用、无业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实行低保渐退期政策等,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提质,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各地启动实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攻坚月”行动,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指导基层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截至9月底,自治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53.9万人,城乡特困人员9.7万人,将198.2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常态化监测,对其中163.6万名困难群众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全力保障因灾遇困群众生活

针对今年以来多地发生的洪涝灾害,自治区提早介入、主动作为,全面摸底排查、畅通求助渠道,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一是加强社会救助与灾害应急政策衔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对基本生活受汛期灾害影响,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受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二是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加强受灾人员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各级民政部门积极组织协调慈善总会及各类社会组织及时为受灾群众捐赠物资,提供心理疏导、关爱关怀等服务。汛期以来摸排受灾群众30.17万人次,将625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范围,对受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7551人次,支出资金1232.37万元。

创新优化救助服务

实现两个清单“一码扫、码上知”

全区开展困难群众关爱帮扶专项行动、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推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政策清单”和暖心服务“幸福清单”,实现救助政策和惠民资金“一码扫、码上知”。针对困难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各地创新救助方式,积极发展“物质+服务”救助、加快形成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因地制宜为困难群众提供精神慰藉、心理抚慰、照料护理等服务。乌海市全力推进服务类救助发展,聚力打造“幸福乌海救在身边”社会救助特色品牌,推动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升级;呼伦贝尔市以边防警民融合为载体,在边境派出所设立救助志愿服务站,开展主动发现、政策到家、为民解忧、老年帮扶等系列救助服务活动,打造出“千里边疆救助星光带”;巴彦淖尔市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对象、资金等方面的衔接,形成资源统筹、高效协同的救助帮扶机制;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点亮微心愿”,持续放大“沁心助”品牌效应,创新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积极发挥慈善力量助推共同富裕作用。

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全面提升救助服务能力

全区71个旗县(市、区)将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苏木乡镇,全力打造“乡镇审核确认、县级民政监管、大数据赋能监督”的管理模式。全区2787部社会救助热线向社会公示公开,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全面推行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告知承诺制,以“声明”代替“证明”;以“规范、精简、提速”为目标,通过“两优”行动切实做到申请材料、办事时间双减少。

“提能争优、实干惠民”行动以来,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开展政策培训270次,举办知识竞赛、比武练兵51场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219次,深入基层接诉接访117次,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75件。通过比学争优、主题宣传、调研接访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救助服务更暖人心、让困难群众更有保障。

编辑:吴双 校对:魏敬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