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在广东率先实现交通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全流程信息化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随着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项目、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工程等一批交通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山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业务日益激增,年均检测纸质报告达10万余份。长期以来,试验检测行为易受人为及环境因素影响,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且日常监管主要依靠报告抽检、查看现场、听取汇报等随机抽查的形式开展,容易产生监管漏洞,传统监管模式的局限性和制约性日益凸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祛除沉疴宿疾迫在眉睫。
中山交通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方案,集合骨干力量深入软件公司、检测机构和施工一线调研,定期组织平台功能研讨,历经6次升级改造,耗时8个月,自筹资金完成平台建设,在广东省率先打造交通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平台,并在全市推行应用,交通工程监管向“数智+高效”转型升级。
强化数据整合提升综合管理
据介绍,该平台通过取样送样人员人脸识别,混凝土试块二维码标识;室内试验全过程视频监控、关键力学数据不落地上传;室外检测电子围栏实时定位等技术融合应用,在广东省实现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零”的突破。
平台全面整合各实验室检测资质、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等关键要素,进行检测合同和检测计划事前备案,通过设备过期智能预警和业务、资质自动比对,确保检测业务真实实施,防范超资质检测、违规转让业务等行为。同时,与实验室检测系统直接对接,将检测数据、曲线图、检测报告等核心数据导入监测,实现不落地上传,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并通过自动分析形成图形和列表,直观、清晰展现交通工程质量检测月度、年度数据情况,为行业监管部门掌握工程实体及原材料质量动态,发现趋势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实施精准施策与行业“一盘棋”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创新机制拧紧责任链条
该平台通过三大创新突破实现对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云监管”。一方面,建立线上检测流程机制,对检测“前、中、后”阶段实施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实行检测过程拍照、定位、打卡,组织实验室进行信息化改造,对各实验室实时视频监控,做到检测过程可视化监督,确保检测工作真实规范开展。
同时,严格取样机制,实行施工单位取样人员和监理单位见证人员人脸识别、取样现场拍照定位、样品送检人员认证等方式,确保原材取样真实性、合理性,压实施工、监理单位管理责任;实行混凝土试块二维码标识制度,运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跟踪样品,精准掌握样品流动过程,配合试块检测破形抓拍,建立从制样到检测全过程图像合集,有效防范样品调换。
此外,平台以数据共享强化行业共治,加强联合监督机制。各项目参建单位通过平台应用和线上巡查,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和工程质量管控,质量检测产生不合格报告后,平台自动预警,第一时间向参建单位自动推送不合格数据及报告,实行闭环跟踪,要求参建单位跟进处理,上传处理结果和意见后才能进行归档,确保质量问题“真发现、早发现、早治理”,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技术防线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当前,中山市注册登记的7家检测机构和12家符合条件的工地(中心)实验室已全面对接平台,备案400余名检测人员、90余名见证取样人员、4400余个检测设备信息;对接实验室视频监控400余个;追踪混凝土试块2000余组;上传检测数据20000余条、曲线图16000余份、检测报告19000余份……通过监管部门线上巡查和定期通报,综合约谈、诚信管理、行政执法等手段,该平台逐渐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检测行业规范发展新动能,推动监管由“整改问题”向“行为规范”、由“关键环节”向“全时全程”、由“事后倒查”向“事前预防”的深刻转变。
通过数据、报告修改审核及留痕机制,平台已实现数据、报告的“封闭式”储存管理。据介绍,检测报告防伪标识已实现全覆盖,各实验室按流程完成检测后,平台将为生成的检测报告下发“防伪二维码”,通过平台小程序扫码查验检测项目、检测机构、检测合同、报告编号、工程名称、地区等信息,实现快速辨别报告真伪,防止报告作假。
“中山交通将持续激发信息化优势潜能,不断优化完善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加强结果运用和制度创新,深化交通工程质量检测治理,深入探索交通工程质量管理新模式、新路径,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以高质量监管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质量检测市场环境,为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中山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