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外配处方 助力“三医”正循环

2024-11-13 10:52:19 - 医药经济报

规范外配处方管理正在全国范围内陆续脱靴落地。“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规范内部处方管理,单张处方总金额超过2000元的,列入重点监测。”这是江苏无锡医保局近日发文提出的最新要求。11月15日起,该市定点药店凭定点医院外配处方销售的药品,符合规定的处方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对其他药品处方流转则设置了半年的过渡期。

海南、河北等地也在行动。如河北省发文强调,加强外配处方的日常审核,定期组织定点医疗机构与定点零售药店外配处方之间对账,并对外配处方量多、金额较大或数据异常波动的定点机构重点监督检查。不难判断,规范各地医保药品外配处方将全面铺开,而统一的步调又将催生院外处方药市场新景象。

合规配药应给予支持

国家医保局10月中旬发布的《关于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要求,今年12月底前,各地将针对金额高、费用大、欺诈骗保风险高的开方药品开展专门检查。2025年1月1日起,配备“双通道”药品的定点零售药店均需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处方,不再接受纸质处方。这意味着,外配处方套紧了“紧箍咒”。

资深医保专家赖诗卿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规范处方外配行为势在必行。不过,手写处方与电子处方监管应有区分:手写处方容易造假,必须规范,并对大额处方外配加强监督;而对合规门诊电子处方的院外配药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处方的流转正在改变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近年来,门诊和住院的药占比均在下降。据了解,国内公立医院门诊药占比已从2012年的50.3%下降到2022年的33.2%;住院药占比则从2012年的41%下降到2022年的23.1%。有业内人士称:“限制单张处方的额度并非要抑制医生的处方权,而在于提升处方的精确度,也是医保报销的审计需要。”他指出,从地方落地文件来看,均对定点零售药店接受外配处方做出了地域性限制,旨在确保药品销售与医保政策的地区一致性,减少跨区域管理上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当然,如何优化单张处方的限额、保障可及性等问题仍需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医”协同更加有力

处方外配越来越规范,医生敢开、患者敢用、医保敢报,“三医”协同更加有力,也带来处方药的新天地。据西南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医保谈判品种价格平均降幅57%,销售额全部实现正增长,第1年销售额平均增幅高达1024%。2023年医保谈判品种销售额绝大多数也实现了正增长。

但成绩单各有千秋,院外处方药如何上量仍是现实课题。药利达处方流转平台联合创始人温赞国表示:“进入处方流转市场的前置条件是制定院外临床营销方案,首先要选择符合院外临床需求的产品,再结合有效的开发方法实现快速上量。处方外配越规范,院外临床代表的工作方式越要与时俱进,专业性更强,临床学术工作也要更加精细化。”

随着院外零售市场处方药销售占比扩大,存量和增量的价值如何体现?创新药和慢病药的市场开发、价格体系和销售政策的渠道管理,以及医生合作与处方流转的医院引流、药师管理和粘性服务的零售终端等如何展开?

前述业内人士建议:“在处方药上市早期和导入期,企业布局要注重医保目录准入、重点医院准入和处方观念的培育;到了扩张和成熟期,目标客户人群扩大,需全渠道扩张,培育品牌忠诚度群体。这个阶段需要重点解决患者流动带来的医保报销问题,包括专科药店、DTP药房等渠道实现‘双通道’成长;到了上市后期和衰退期,应采取带量采购的策略,通过产品组合或后续创新产品上市补位,带量采购后未中标或中选品种可精控院外线上线下市场,将药品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的商业潜力发挥到极致。”他直言,药店门诊统筹关键点就是处方流转需要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

规范外配处方 助力“三医”正循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