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会因材质工艺之美而大发展
在2024北京国际钱博会期间,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于10月4日为“收藏文化分享会”环节打响头炮,主办首场线上直播活动——《巳巳如意,“铂”动京城》。设计领域顶级专家、贵金属钱币界资深设计师王红卫、陈楠和黄琴聚焦熊猫币、生肖币,与WPIC中国市场研究负责人张文斌展开一场设计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精彩对话。
熊猫币、生肖币传播中国式浪漫温情
熊猫、十二生肖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钟爱的设计题材,也是历届钱博会关注的焦点。这两类题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贵金属钱币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深受国内外钱币收藏者的喜爱。
“前两天,我们现场发布了2025版熊猫币的图稿和设计理念,一大两小三只熊猫的图案变化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该版熊猫币的设计师黄琴来自熊猫的娘家,是著名的钱币设计师,2022版、2024版及新鲜出炉的2025版熊猫币的熊猫图案均出自她的设计。
2025版熊猫贵金属纪念币图样从左至右:1公斤精制金质纪念币、1公斤精制银质纪念币、30克精制铂质纪念币
从1982版到2025版,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发行了44版熊猫贵金属纪念币,粉丝们昵称其为“猫币”,其背后故事广受关注。2019版起,熊猫币开始了“爱的十年”系列,2025版主题为“爱的指引”,出现了暌违10多年的三只熊猫,令“猫币”粉丝兴奋不已,黄琴甚至被问到:“熊猫妈妈的手放在鼓鼓的肚子上,是不是三胎马上就来了。”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王红卫教授,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委员,自上一轮马年(2014)开始接触生肖,并将此作为最大研究方向,其团队每年都会做生肖的开发和研究,2025中国乙巳(蛇)年贵金属纪念币(下称“蛇币”)图案设计有3枚出自其团队。王红卫称,由于老百姓对蛇有恐惧感,这个生肖的设计对他们有些压力,但通过前期调研重新认识了蛇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寓意,并确定了蛇年的关键词为“如意”:首先,蛇是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族的起源,如人首蛇身的伏羲,还被称为小龙,因为龙的造型便是蛇身;第二,蛇被认为是灵性动物,象征着吉祥,比如春天农耕,有蛇的地方收成就好;第三,龙为阳,蛇为阴,蛇还象征着健康。王红卫团队设计的3枚蛇币图案中,铂金材质的主图案采用了民间“福”字的如意造型,另两枚蛇币图案造型分别是代表“阳”的小男孩和代表“阴”的小女孩。“我认为收藏是一种陪伴,生肖不是装饰而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给收藏者带来如意吉祥的寓意。”他说。
2024是甲辰龙年,中国金币在本届钱博会上继续放“大招”,发布了1公斤级投资铂条,主图案选用了陈楠设计的“鱼化龙”。陈楠和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和王红卫一样也任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他迷恋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和创作,1999年起正式做甲骨文设计。“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书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根脉所在,差不多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离不开汉字这条线索,所以我越做古文字就越迷恋,做了非常多的相关字库、创意设计、文创设计,还想着做一些艺术表现,因此每年也会做一个跟生肖有关的文字化设计。”
“中国大量的吉祥语都来自于汉字,大量的古代的祝福语都跟谐音有关系,比如‘年年有余’,寓意每年有余粮、有余钱,‘余’字干脆就写成‘鱼’,画一个大娃娃抱着鱼。这样‘鱼’就代表了收获和富足,这对收藏概念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点,鱼化龙是由甲骨文组成的一条龙,仔细看是九条鱼,这九条鱼选的是中国吉祥文化——鱼跃龙门,化而为龙。我在所谓的当代艺术联想中,感觉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进化,一条鱼进化成一条龙可以体现‘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晋级’的概念。”陈楠介绍说。
融合工艺、材料创新突破惯性思维
鱼化龙投资铂条的表面喷砂、主图案抛光为凹面的铸造工艺,让陈楠觉得自己的作品在质感上得到提升。“它把亮面给了线,提升了线的魅力,因为甲骨文是线的作品。另外,它去掉了背景的进化创意图案,有空灵感,突出了宋明风格的审美。”他说。
工艺技术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美感是三位嘉宾的共识,黄琴从造币一线成长起来,是一位“会修机器的女设计师”,她表示钱币的第一次创作是平面二维图稿;第二次创作是浮雕,让平面设计呈现出立体感层次;第三次创作就是工艺,40多年来造币工艺发展得非常快。今年“猫币”能够再现三只熊猫,黄琴将其归功于造币工艺技术的巨大提升,她说:“造币技术发展到现在,让艺术有了各种呈现的可能。2025版‘猫币’从10毫米1克金到100毫米1公斤的规格,都能同时展现三只熊猫的细节、场景和空间层次。”
2025乙巳蛇年贵金属纪念币,铂币正背面图样
张文斌认为,黄琴之所以能够成为年轻的著名钱币设计师,与在造币一线能最快接触工艺有关。王红卫和陈楠均认可这一观点。
“蛇年生肖的样币出来,我被造币工艺惊艳到了,蛇鳞层次非常精彩!设计师要尽可能多了解工艺,因为这是设计灵感的源泉”。王红卫出身于书籍设计专业,他表示自己原来对材料和工艺了解不深:“初期对贵金属折射、镭射的光变鳞变,我还停留在纸媒年代,以为是油或膜的涂敷,后来参观造币工艺才知道是激光打点,30多个小时做细节,不断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感觉。设计师要尽可能要突破惯性思维,我觉得钱币和邮票一样,方寸之间有无可能性,小设计大空间。原来觉得币就应该是平面的,但立体化颠覆了我的思维。”陈楠则进一步补充认为,当下对工艺的研究,专业的美术院校反而滞后于一线,其实院校的图形创意和一线的生产单位的工艺应该进行融合,甚至应该把这些工艺重新进入到教育体系里面。
因材料之美、工艺之美,王红卫认为贵金属行业未来必定会有大发展。“现在进入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的虚拟时代,而贵金属这种有抚摸感、材质感、工艺感,有材料之美的,有沉甸甸的压手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设计形式不年轻,审美提升或迟滞
“在互联网和AI时代,创意让人承接不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代不缺故事,不缺情怀,缺的是感动,注意力才是更稀缺的资源。”张文斌抛出了“现代产品如何与传统文化结合,同时又要具有时代特征,吸引年轻人注意”的话题。
本届钱博会上,王红卫团队设计的1克金轻量化产品,类似手机芯片卡,外包装为蓝色的未来感色调,可以二次结合成为生日礼物、过年红包,成功抓住了年轻人而受到追捧。他总结为两点:“第一,中国故事怎么讲,比如陈楠老师对甲骨文的研究,设计上要关注大气的汉代美学,留白的宋代美学,简约的明代美学,各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美;第二,一定要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要关注“00”后的生活方式、行为甚至审美,不能用老古董的东西再去做老古董。老祖宗的有非常好的料,这个菜怎么炒就是设计师的问题了,如果只是炒出原来的味道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现在老说的新国潮,就是传统元素最佳的当代表现。”
左侧:鱼化龙图案设计原稿 右侧:鱼化龙投资铂条
陈楠以其老师曾说过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来印证王红卫的“炒菜说”观点。“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慢慢积累过来的,就比如吉祥文化对生命的讴歌和对富足、和谐的寓意,一定不会因为形式的调整而变化。但形式不创新,不与年轻人友好的话,会带来审美提升的迟滞。”陈楠以己为例,表示他和大部分“70后”一样,小时候也不太喜欢京剧、书法,没有接触太多的传统文化,但经过读书学习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认知之后,就越来越狂热地迷恋传统文化了。“我们希望不要迟滞,希望更早地变成当下的语言。所以设计师也在努力,我们不能完全复制古代的图案,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王老师这个蛇,还是熊猫,还是龙,我希望都是用非常年轻的,至少用今天的图形语言来表现。我们是用点、线、面,圆、方、角,某种秩序、规律,研究古代的韵律节奏,然后把它变成新的创意和图案,这当然要融入新的技术。”
王红卫进一步补充说:“民间艺术再用民间艺术来表现,恰恰不是我们想做的。比如说换一个视角,结合现代的元素,比如换个材质,结合一些新的设计理念等,可能就焕发出新的面貌。例如最近火爆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用游戏准确表达了出来。最主要的是要了解‘00后’,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潮流和变化,这需要巧思。”
在产品创新幅度上,黄琴认为要视题材和客群而定,不能忽略“50后”“60后”等老一代收藏人群。“熊猫币的图案就不能太‘创新’,因为熊猫本身就受人喜欢,它本身写实的形态是憨憨的、呆萌的,给人的印象很直接,如果朝着装饰化或者卡通的方式去,那么熊猫币的客群可能不太能接受。但也不能说没有创新,其实还是有一点点往前突破的。今年中式美学很流行,2025版熊猫币在场景刻画中,如石头、竹叶、草地这些位置参考了宋代国画元素,整体展现出淡雅的中国画美学意境,这是今年的熊猫币在场景上的一个小突破。”她说。
黄琴认为,为了与时代同频,更多地吸引年轻人关注,熊猫币近十年来在神态表情上更加拟人化了。“我设计做了一点点,负责雕刻的宋飞老师又放大了一点点,到了工艺又放大了一点点。样币出来的时候,我发现熊猫宝宝和妈妈的眼睛怎么这么大。其实大家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在细节处理上有一些年轻化,让它更加拟人,更加生动。”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