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财政的力量与国家现代化转型

2022-02-13 19:55:00 - 媒体滚动

好书·推荐 | 财政的力量与国家现代化转型

《打开现代:国家转型的财政政治》

刘守刚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

本书是刘守刚继《财政中国三千年》后的又一力作,作为“走进现代国家三部曲”第二部出版。作者从财政的视角出发,围绕着理解中国国家转型这一目的,选取财政政治领域古今中外著名经典作品13本(兼及另外6本著作),分别讲解这些名著中包含的主要理论与现实内容,阐发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国家转型活动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交付给读者一双考察国家转型与理解历史变迁的财政之眼。

好书·推荐 | 财政的力量与国家现代化转型

书评|姚轩鸽(税收伦理学者)

有论者认为,“绝大多数的时代问题与个人困境,其实都可以在好书中找到答案。”新近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倾情出版的刘守刚新著《打开现代:国家转型的财政政治》(以下简称《打开现代》),无疑是对此说的最好注脚。只是《打开现代》潜心寻找和期待的,并非为了作者“个人困境”的突围,而是为了求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现代化转型所遭遇的“时代问题”。

通读《打开现代》,其主旨在于通过阐释和解读经典著作,即“以经典著作的内容阐发为手段,以理解中国国家的转型为目的,并从财政政治学的视角”切入,探寻中外现代化过去、现在的经验与教训,从而确立国家现代化转型的理想目标,寻找现实复杂性与实践可操作性兼顾的实现路径与方法。逻辑上,一旦有幸邂逅《打开现代》,即可感受到作者高远的立意与情怀,还有与众不同的视野、格局与境界之学术精神和品格,发现作者与当下趋之若鹜的精致化、模型化、枝节化与跟风式学术研究迥异天壤的治学立场和价值诉求。坦率地说,如果打开《打开现代》,便会被作者超越时空的价值中立姿态,还有站在高处,看在远处,想在深处的学术志趣,潜心诊疗国家现代化必须直面之问题意识,以及期待有效回应时代性需求的大情怀与使命和责任感所感染所折服,欣然接受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加持和滋养。

国家现代化转型是复杂的

尽管全书洋洋近50万言,引述13+6本经典著作的作者观点2000多条,但主线自始至终,都是从财政政治学视域切入,围绕中西不同国家制度转型的研究成果,通过逻辑链条的重构,梳理其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以期汲取国家现代转型的智慧与能量,寻找到如何“打开现代”中国的金钥匙。具体从赫希曼的《欲望与利益》中得到的启示是,现代社会与古代传统社会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奉行资本法则与个人法则。即追求利益的增值或经济的增长与以个人为本位构建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同时,对已基本实现权力公共化的现代国家,无疑必须履行两大基本职能,即为资本增值提供基本条件;为保护个人权利而构建政治法律制度。即“利益原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主导性原则。”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应敬畏这一基本原则。但终极说来,如马克思所言,则在于是否“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获得的启示是,革命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不应被忽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要远比西欧复杂得多”。

经济持续发展的依靠力量究竟是谁

全书能自觉借助财政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坚守根本问题的价值导向与研究范式,紧扣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汲取不同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成败经验与教训,采撷有益的观点。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中,作者汲取的智慧是:“文明冲突的原因,并非单一的,既可能源于经济、政治,也可能源于宗教、地理、军事等各种缘故,还可能源自历史人物的个性。”而且冲突既有普世层面或者说“文明际层面”的,也有超宏观层面的,还有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逻辑上,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注定不可能单一,会有多种选择。在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中,作者认为应当“重视哈耶克对政府干预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警惕”的观点,但却不应“因噎废食地彻底放弃对市场的干预”,不能忽视社会主义运动曾经的历史功绩。当然也不应否定1978年后,社会主义运动对中国人的解放与社会的重构作用。而《资本的秘密》给予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启示是:“在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当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依靠力量是‘穷人’而非那些巨商大贾。”

税收名目与征税方法,哪个更重要

《打开现代》对中国现代化“实然”现状的分析精准深刻,对“应然”的热切期待,能注意兼顾现实的复杂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中国财政现代化必须直面的问题毫不回避,对其利弊得失的剖析精准冷峻,比如认为荀子“接续了商鞅的努力而为萌动中的传统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绘制出建设蓝图”,“并详细设计了制度内容与运行原则”,其历史贡献虽不容抹杀。另一方面,则对家财型帝国财政中“君权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人性”的特性,及其具有的神圣性、始源性、至高性与不可分割性特别戒备。因为君权的优劣及其一举一动,会与王朝和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相关。“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如果“税负轻重不在于征税的名目和征税的多少,而在于杂税的税率、税源、征税方法等”。逻辑上,“要解决税负的确定性问题或者财政制度的理性化问题……意味着要将帝国升级成为现代国家”。

西方现代社会的财政危机是什么

《打开现代》的视野开阔,旨在通变古今、中外、时空,以及宏观与微观、正反等观点,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因此,作者在阐释和审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著作时,便给人一种“凌空乃知海波平,远望方觉风浪小”的淡定、从容与大气,而且纵横捭阖,尽显其深厚学养与家国情怀。宏观上,作者通过对《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的解读,既考察中国从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基本制度与运行原则的变化,同时也能使读者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国家转型活动及现代制度运行的开阔景观。从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中作者汲取的现代化智慧是,现代西方社会“如果政府不改弦易辙,放弃福利国家(最多让国家只承担济贫责任),或者约束支出与税收的增长,那么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现代国家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现代化依赖价值观“嵌入”

《打开现代》认为,尽管“走向现代国家是每一个国家的宿命,但国家转型的契机与路径却各有不同。”但并未否认现代国家转型也有共同的价值基础与规范。而且,现代国家所拥有的共同价值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而且表面看,现代化似乎是被充满主观性的现代规范所转化,但真正科学优良的现代化,则是被拥有真理性的现代价值所转化。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指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转化,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制度,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性“嵌入”的过程。逻辑上,就现代化的推进而言,首先必须弄清楚国家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什么,然后才能据此设定基于国情、世情、人情实际的现代化目标体系,并凝聚全社会之力,负重前行。

毋庸讳言,中国式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既离不开“外部条件即外来文明的冲击”,也需要“内部存在的根本动因”起作用。道理就在于,现代国家所具有收入来源、支出方向与管理过程之公共性,“必须以承认个人利益之私的合法性为前提”,奠定市场秩序与私人产权的现代财政运行基础。毋庸置疑的是,现代化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尽管笔者对《打开现代》的学术贡献与社会公德满怀期待,但微憾在于:一是《打开现代》对中西现代化转型之社会形态基础的本质差异之认知,或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二是作者将国家现代化仅仅局限于对资本规则与个人权利规则敬畏和遵从的观点,同样值得商榷。

本文作者简介

姚轩鸽,税收伦理学者,《南风窗》(2010)、《社会科学论坛》(2017)专访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税收伦理学与国家财税治理战略问题。

资料:上海远东出版社

编辑:徐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