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落实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先回答好哪四个问题?

2023-12-13 13:42:15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贯穿于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完整、准确把握主基调?结合《行动计划》工作任务,笔者认为,需要立足实际,用心回答好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先稳。我国治气成果举世瞩目,但绝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污染治理的步子必须稳健,法子必须稳妥,否则空气质量会反弹退步,问题会卷土重来。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稳不住就可能滚石下山,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稳住稳好,就能向着下一个目标发起新一轮的冲锋,积蓄起取得下一个重大胜利的能量。因此,稳步推进显得尤为重要、十分必要。稳字当头,各地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守好既有成果,稳住现有局面,绝不能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反弹。

二是怎么样才是稳。稳不是躺平摆烂,不是松劲歇气,而是决策更加科学、措施更加精准。稳代表有序有度,治气涉及方方面面,区域特征千变万化,冒进与保守都难以适应形势。要始终把握工作节奏,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重点工作。稳代表因地制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不断地优化、调整工作策略,让制度、要求与区域特征、发展条件、群众意愿相匹配。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喷涂中心就是好例子,设身处地为排污单位着想,治污要求才能落地、治污工程才能见效。稳代表持之以恒,绿色转型难以一蹴而就,运动式关限停不现实,但硬骨头一块块啃,总会啃完,铁钉子一个个拔,迟早拔光,稳打稳扎必将胜利。各地各部门要一棒接着一棒干,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小范围、小区域成果形成全域性成果。

三是为什么要进。《行动计划》的出台,传递的最强烈的信号是即使面临新问题,仍要全社会、全方位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首先,群众有需求,治污有动力。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要持续发力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其次,制度有创新,治污有信心。“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建立并运行了效果显著的治气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全面构建,监督帮扶、绩效分级等刚柔相济的监管体系畅通运转,突出大气问题发现、整治、销号的全链条管理机制有效推行等,都是有效解决前行路上难点问题的信心之源。第三,技术有突破,治污有保障。通过十年治气,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大规模、高水平地治理设施能够推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物持续稳定降低,世界领先的预测预报技术让治气不再望天兴叹。技术的突破,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条件。

四是怎样求进。当前,治气不是不前进,也不能不前进,要高质量地前进、更科学地前进。进要牢牢锚定目标。《行动计划》既明确了空气质量目标,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特别是新增了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等新指标,各地要结合地方特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抓紧细化落实措施,确保规定动作早日起步、按时完成。进要敢于攻坚克难。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大力推动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含金量”,遏制增量,降低存量。要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敢于亮剑执法,打击恶意排污、弄虚作假行为。进要善于激发士气,一方面要压紧压实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善于用小胜鼓舞士气,善于用先进带动全面,推广典型、树立标杆、培育龙头,调动更多力量参与攻坚战,汇聚更大力量支持攻坚战,为稳打稳扎创造好的氛围环境。

《行动计划》吹响大气攻坚新征程的号角,各地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定会取得更大更新的治气成果,定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