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多路探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镌刻记忆 肃穆庄严

2024-12-13 07:25:00 - 南京日报

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多路探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镌刻记忆 肃穆庄严

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多路探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镌刻记忆 肃穆庄严

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多路探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镌刻记忆 肃穆庄严

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多路探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 镌刻记忆 肃穆庄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南京迄今已修建25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者遇难同胞纪念碑,17处为死难同胞丛葬地。

12月13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会场)举行,全市丛葬地和纪念地也将同步开展悼念活动。

为了保障国家公祭活动的规范化、法制化,填补立法空白,我市在2018年制定颁布《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条例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丛葬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明确保护和管理单位,保持丛葬地庄严、肃穆、清静的环境和氛围。

这些丛葬地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累累罪行的铁证,是对遇难同胞缅怀哀悼之处,也是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警世之钟。

12月12日,记者多路探访丛葬地,苍松翠柏无声、碑文遒劲醒目——这里,肃穆庄严;这里,镌刻记忆。

北极阁

现场氛围肃穆庄严

12月12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死难同胞丛葬地,植被苍翠、菊花团簇。纪念碑前,现场管养人员吴师傅正仔细查看花池绿化情况,刚补植的一处麦冬随风拂动,在冬日的寒风中,现场的氛围肃穆而又庄严。

北极阁丛葬地位于玄武区北极阁山南麓。1937年12月,北极阁附近区域,2000余名同胞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翌年一二月间,罹难同胞之遗骸经收殓后,葬于此山之麓及近山之城根等处。1985年8月,玄武区政府在北极阁丛葬地立纪念碑,碑文字句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临近国家公祭日,连日来,市民群众、学校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来北极阁丛葬地,沉痛悼念,缅怀先人。为做好环境保障,近年来,玄武区城市公园管理中心对纪念碑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提升。

过去,纪念碑附近绿化建设时间长、设施老旧。玄武区城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情况,管理中心对花池、绿地内原有植被系统进行修缮,清理杂草,补植红叶石楠、麦冬等草木,此外还升级了原有监控系统,新安装部分摄像头,在重要节点通过“人防+技防”实现24小时守护不断线,确保周边环境秩序安全稳定。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中心安排专人每天在纪念碑附近巡逻检查,常态化开展保洁工作,保障环境干净整洁,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离。一旦发现花池、绿地有植株枯萎、地表裸露等情况及时进行补植,以“微更新”提升环境的肃穆庄严氛围。

燕子矶

保障市民有序悼念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陷城之初,南京难民如潮相率出逃。内有三万余解除武装之士兵暨两万多平民,避聚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临江街社区燕子矶公园东北角,林叶掩映的三角亭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静静伫立,碑文上翔实记载了87年前发生在这片江滩上的惨案。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燕子矶公园。进园后踏上石阶、上坡,沿着木质栈道向右手边前行,步行几分钟后,便能在左手边看到一块印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字样的指示牌,再往前走几步,便是纪念碑所在的三角亭。

寒风萧瑟,三角亭下的纪念碑庄严肃穆。这已是记者第四年来到该纪念碑处,每年都会碰到自发前来瞻仰的市民。“岁月流转,但这里始终庄严肃穆,被保护得很好。”市民吴韬说,他每年12月中旬都会带家人来到此地悼念,既是表达哀思,也是提醒自己,要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环绕四周可以看到,三角亭下的木板干净整洁,甚至看不到一片落叶,侧边的石头上新长出来的绿叶也有修剪痕迹。走进亭内,平整且带有光泽感的石砖一目了然,纪念碑的底座及主体崭新明亮,周围的一圈栏杆看上去也新刷了一层油漆。

“我们每天都有专人对丛葬地周围地面进行清扫,保证无垃圾、落叶等,保洁人员也会每日对纪念碑进行擦拭、清洁,定期对周围景观植物进行修剪和调整,保证环境不杂乱。同时,还会劝导前来祭拜的人群文明有序地进行祭拜,不在纪念碑前焚烧。”燕子矶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两年前,公园还在碑亭正前方增设了一台监控设备,以便更安全地保障管理,“多年来,丛葬地的修缮和保护一直是常态化在进行。就在上个月,管理处还对周边树木进行了修整,对木质栏杆等平台进行了加固和油漆出新。在内部管理方面,除了日常的安全巡查,我们还加入了月度意识形态巡查范围。”

记者了解到,连日来,燕子矶公园加强日常清理维护和安全巡查频次,排查风险隐患,同时调动票务、保卫部门在公祭日当天做好交底工作,保障入园悼念人员的分流与安全。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高校学子自发守护

12月12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树木掩映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静静伫立,来往学子匆匆,不时有学生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纪念碑前行悼念。

昨日下午,许多学生自发来到纪念碑前,静静伫立,遥寄哀思。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学生刘思燚告诉记者,他来南京已经3年了,每年国家公祭日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通过徒步寻访丛葬地及历史遗存等方式追忆逝者,缅怀同胞。“来南京之前,还没有这么深刻的对国家公祭日的体会,尤其是学校里就有一处纪念碑,一想到昔日宁静的校园曾沦为一片血海,我就觉得悲痛万分。”他说,“我们这些学生,也会自发维护丛葬地区域的环境和肃穆氛围。”

南京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师生代表、居民代表参加悼念仪式;每年的这一天,碑身上方都会悬挂上藏青底白字的横幅,醒目地写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金陵大学丛葬地悼念活动”。“我在学校工作十多年了,每年国家公祭日前夕,我都会特别注意纪念碑附近的卫生环境情况。进入秋冬季,落叶增多,我一天清扫两次,纪念碑每天擦拭、清洁。”负责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保洁人员说。

1996年,南京大学在该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由祭台、碑座和扇形碑身三部分组成,三级半圆形台阶底座上,方形毛石砌成的碑身上镶有黑色长方形大理石,以示永久纪念。

这是南京唯一设在当年安全区旧址内的纪念碑,它有着双重纪念意义——悼念遇难同胞,纪念难民收容。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的校园当年被设为专门安置战争难民的国际安全区,收容难民达3万余人。日军以办理难民“登记”为由,从安全区难民所里搜捕了数百名青壮年,随后悉数杀害。安全区内本不该有杀戮发生,但很多同胞却在这里被侵华日军残忍地夺去了生命,南京大学每年都会通过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号召万千学子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中山码头

坚守承诺见证变迁

下关江边,中山码头附近的建宁路4号码头路旁,一座纪念碑静静伫立,在冬日寒风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碑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字样清晰可见——这里是中山码头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期间,避居在国际安全区的难民,有1万多人在此惨遭杀害。

12月12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纪念碑和其周边道路都被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24年了,每年这时候,我都要来此祭奠同胞。这惨痛的记忆,不能忘、不敢忘。”市民邓成翠说,“24年见证变化,丛葬地已成为南京人铭记这段历史的寄托之地。”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侵华日军进城后来到中山码头旁的下关电厂。12月18日子夜,侵华日军对难民分批用机枪轮番扫射,47名电厂工人中的2名工人中弹后死里逃生,其余45人均惨死于这场集体屠杀中。死难者中,就有邓成翠丈夫徐文华战友的亲人。

1965年退伍时,徐文华向战友承诺,会替他们去祭拜逝去的亲人。从那以后,徐文华定期来此祭拜。2001年,邓成翠与徐文华结婚,这份坚持便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2016年,徐文华查出胃癌,临终前,他拉住邓成翠的手,希望她以后还能定期去下关江边祭拜。邓成翠没忘记丈夫的嘱托,坚持每周都来祭扫电厂旧址内的纪念碑,从不间断,国家公祭日时则同步到中山码头丛葬地祭扫。

邓成翠告诉记者,她之前在热河南路一带当保洁员,工作之余,她总是提着水桶、带着抹布来到纪念碑这里,除草、砍枝、扫地。她心里总是对着丈夫默念:“只要我还能跑得动,我就会替你来看战友的亲人。”

如今,邓成翠由于要照顾生病的家人,辞去了保洁员的工作,但祭扫这件事并未停止。邓成翠说,现在属地街道等单位把丛葬地和纪念碑的环境维护得很好,早已不需要她动手修剪树枝和除草了,但祭扫是她一辈子都要坚持做的事,“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祭扫下去。” 

记者 于洁尘 王婷婷 朱旖旎  

邓露洁 肖凡

摄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徐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