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地产丨年度策略】2025年度房地产行业投资策略:多维助力,止跌回稳
(来源:万联证券研究所)
行业核心观点:
政策端,9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12月政治局会议更明确指出“稳楼市”,均体现了政策端对促进房地产行业止跌回稳的坚定态度与决心。9月政治局会议+多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后,多项政策相继推出,高能级城市纷纷响应,房地产市场初现止跌迹象。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的止跌回稳不仅仅需要行业自身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助力,以改善购房者预期。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政策端将延续宽松,12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将得到改善。房地产行业方面,预计关于收储、城中村改造、高能级城市需求限制政策、房企融资支持性政策等均有望进一步优化,助力行业止跌回稳。需求端,从居民资产配置角度来看,当前股市回暖有望提升居民财富效应,叠加租金收益率持续抬升、房贷利率等购房成本下降,购房吸引力抬升,随着居民财富提升,资产配置或向房产转移。从市场总需求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将保持平稳,从结构上来看,受供给约束新房市场在2025年预计仍将小幅下滑,二手房成交占比仍保持抬升趋势。投资端,预计在严控土地供应等政策的推动下土地市场将呈现提质降量的趋势,新开工以及竣工端仍将呈现下滑态势,投资端受土地市场以及施工端影响预计在2025年仍下滑,但下滑幅度预计将有所收窄。二级市场投资方面,建议关注①受益于供给侧出清的优质央国企背景房企;②受益于收储政策的相关个股;③行业止跌回稳预期下具有困境反转预期的个股的交易性机会。
投资要点:
政策:一揽子支持性政策助力楼市稳定。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当前行业政策从供给与需求、增量与存量、短期与长期等多个维度出台支持性政策助力行业止跌回稳。在9月底以来一揽子支持性政策推出后,行业信心有所回暖,增量政策持续落地见效,目前收储、城中村改造、需求端优化政策等仍在落地过程中,政策端对于行业的呵护与支持仍在持续中,有望进一步推动行业筑底回稳。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首次明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进一步体现政策端对于稳定房地产行业的强烈诉求。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表述超预期,此次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均有望持续加大力度,有望改善居民对宏观经济环境预期、改善收入预期,有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需求释放。
需求:“新房+二手房”成交总量预计保持相对稳定。打破不稳定预期是行业止跌回稳的关键,9月底以来在一揽子支持性政策释放后,抑制购房需求释放的核心因素正发生积极变化,居民预期有所修复,10月份房地产行业销售下滑幅度显著收窄。高能级核心城市房价初现止跌,仍需持续关注后续走势。从居民资产配置角度来看,2024年以来房价下行压力加大,居民资产收缩,存款利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出台前存量房贷利率处于高位,提前偿债诉求较强,整体表现为存款和商品房销售两者均同时下降,9月底在一揽子政策推出后,市场预期改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抑制居民提前还贷意愿,股市大幅上行,居民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一定修复,进而带动楼市修复。同时,购房成本持续下降以及租金收益率持续抬升提升楼市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助力房地产行业筑底,我们测算结果显示预计新房+二手房成交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
2025年行业核心指标展望:销售端小幅下滑、投资降幅收窄。销售,2024年1-10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7.79亿平和7.6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5.8%和20.9%,我们判断2025年商品房市场成交面积预计将略有下降,降幅预计3%左右。土地,预计在行业销售端现金流未有持续改善前,房企受资金面限制拿地态度仍保持谨慎,同时政策端强调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预计2025年土地供应或呈现提质降量的趋势,2025年土地市场成交规模预计仍承压。新开工,2024年1-10月房地产行业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22.6%,预计2024年最后两月较难有大的转变,同时预计2025年由于受前期土地市场收缩影响将延续下滑态势。竣工,2024年1-10月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3.9%,预计2024年全年下滑幅度与2024年前10个月相当,同时预计2025年竣工面积仍将进一步下行。投资,2024年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10.3%,预计2024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下降9.5%。展望2025年,预计土地市场收缩的滞后影响仍将继续拖累2025年投资表现,施工面积预计将承压下滑,预计投资额全年仍将有所下降,但预计降幅将较2024年有所收窄。
风险因素: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居民收入信心修复不及预期、行业持续下行、数据统计偏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