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品效合一突然不香了?
周五,略松弛感,不正经聊个正经点的话题。
01.
11月25日,路透社消息,宝洁正在加倍押注抖音。
11月26日,联合利华40亿美元全球媒介比稿结果出炉,WPP集团的传立传媒成为最大的赢家,中标超过80%的媒介项目。
相关人士透露,宏盟和电通的媒介方案中,效果广告的占比超过70%,跟公司的战略不符,因此未被选择。
两大巨头,截然相反的品效方向。
02.
近个把月,抖音被骂惨了。
天下苦抖音久矣快成一种舆论正确,大中小商家不满的情绪达到阈值点,确实,很难在身边听说谁在抖音真的赚到钱了。
抖司的反击动作也很强硬,着实不太像一个巨头的气量,可能有自己的委屈吧,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完成KPI有错吗,不偷不抢合规合法。
关于算法有罪无罪论,过于太复杂,这里不展开了,症结还是在于商家普遍觉得「平台税」过重了。
03.
前段时间,某草厂的私密讨论会上,有代理商、有品牌主、有平台方、有学界、有媒体,核心议题也是一个:今天的广告效果如何衡定?
有趣的是,平台方在拼命论证数据归因能力,代理商在重点强调带货价值,反而几家品牌主很淡定,各有各的自恰,更关心品牌价值的二阶指标。
上面三个信息点的共性指向:好像「品效合一」的概念突然不香了。
04.
我印象当中,2019年是品效合一的元年。
这真得归功于抖音,尤其直播电商的兴起,巨量引擎更科学营销的中后台工具,流量即销量,销量即势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打法。
“品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突然之间和“销售”结果,捆绑在一起了,任何一个老板、CMO都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这个模型从提出到被普遍接受,甚至都不到半年,属于那种第一眼无法遗忘、无法反驳的理念。个人认知里,刀姐、杨不坏、不空等自媒体,在当中也起着启蒙放大器的媒介价值。
05.
物极必反,果真五年一个周期,进入另一个极端。
越来越多玩家,在惨痛实战中逐步清醒了:
① 品牌是长效机制,效果是短效机制,二者本来就底层不相容;
② 对于少数从0到1创新单品,以及有强品牌溢价的刚需品,在特殊的营销周期内,叠加事件or情绪发酵,确实能存在品效合一的概率,但这么多定语之下,已经可遇不可求了;
③ 强行让二者交融,会在核心数据指标上紊乱,大概率顾此失彼,两头都没法取得更优;
④ 只投品牌广告的几乎绝迹了,只剩下苹果等极少数玩家;
⑤ 只投效果广告的很多,一年年身陷囹圄,净利率越来越低,品牌性被不同程度破坏了;
⑥ 品效合一更多时候成为平台的某种话术,以及汇报时的自恰;
⑦ 对品和效的科学度量,固然非常好,但另一面才是恐怖之处,因为平台太懂你了,在平台面前你是透明的,这局永远不可能赢。
06.
以这个视角来看,宝洁和联合利华之间的路线之争,其实并无矛盾,只是各自所处阶段不同,老板决策逻辑也存在差异而已。
•联合利华回归品牌广告的前提是,连续做了好几年的效果广告,发现品牌势能不够了,粉丝人群储备不够了,转回头再补一补,还是遵循蓄水、收割、再蓄水、再收割的循环逻辑;
•而宝洁重押抖音,则是因为抖音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购物平台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广告平台,属于渠道战略带动的推广策略变化。
此外,中小微企业还超巨之间,基本面完全不同,也不具有任何方向参考性。
07.
替抖音苍白地辩驳两句:
其一,抖音的欲望是电商大盘的份额,它预设的核心竞品应该是PDD,P商所谓的低价战略,本质是低成本结构(自身平台的成本低、以及商家纯粹卖货导向其它投入及损耗低),这就导致抖音在低价跟随战略中,其实优势并不明显,周期内加剧了平台生态的恶化;
其二,抖音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对C端用户体验的精密计算,尤其是如何在高广告加载率下,让基本用户体验不崩盘,举一个反常识点,其实并不是广告加载率越低越好,抖音营造了一个内容导向型的电商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集大成的创新。
好吧,确实苍白了点。
08.
站在平台视角,可能最好、最难、但最可持续的品效合一逻辑,还是在鹅厂生态里。
视频号的成熟,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但我们反思过度关注转化这条弯路,最终还是要做有品牌、有壁垒、有利润的生意,品效合一的根本应该是用户经营。
品牌→用户→经营→效果,效果→用户→经营→品牌,品和效在路径两端,互为起点终点,中间件的用户私域化,私域经营化,都将核心能力从平台迁移到商家手中,这才是有安全感的品效合一。
但是很难,因为用户经营本来就是一个极端考验效率、规模、组织、稳定性的重活。
09.
另外一个纯商家视角的品效合一,在好口碑产品矩阵模式下,依然有可能成立。
以小米为例,围绕智能手机构建了丰富的智能硬件生态,如手环、耳机、音箱、路由器、机器人、电视等等,产品注重性价比,颜值质量相对过关,有自己的品牌力、粉丝群,转化率和复购率相对较高,在效果广告环境下,依然有品牌的势能叠加效应。
但这也很苛刻,并不适合大多数商业品类。
10.
小结来说: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游戏,并没有标准答案。
目前的风向来看,有两种方式,在2025年有可能成立:
•第一种,品效彻底分离,每一个项目,独立考核单极数据,最终实现总盘调和;
•第二种,一年一次品牌导向的国民级营销事件(我把它定义为A0营销,后面单独写一篇),剩下的完全效果导向。
聊到此处,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证明你早就有此打算了。
若是依然迷糊,谁被骂你就跟着骂,解解闷,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