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文:围绕科技创新写好“委员作业”

2023-03-13 09:30:32 - 媒体滚动

编者按

今年是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的首次会议。过去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履职答卷。他们在履职中有什么故事和体会?今年又将带来怎样的建议提案?“团结报团结网”近期推出《新时代履职者》栏目,与读者一同分享他们的履职心声。

许光文:围绕科技创新写好“委员作业”

“在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势必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会用心用情当好新时代的责任委员,写好‘委员作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新任全国政协委员许光文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化学工程专家、致公党辽宁省委会主委、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如今许光文又多了一重身份,“从本职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建言能更精准,委员履职又能让我站位更高、视野更宽。”他这样告诉记者。第一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全国两会,许光文长期关注科技自立自强及“碳中和”等问题,今年提交了《关于推进创新人才供给改革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案》和《关于创建国家工程热化学实验室推动关键“碳中和”技术突破的提案》。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专章部署、集中表达,意义深远。破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命题,隐藏着一道必答题: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科技自立自强根本是产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归根到底是技术、产品、装备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培养,许光文有自己的理解。作为大学校长,他喜欢和研究生交流,了解大家的选题方向、研究进展,指导和鼓励青年学生“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

多年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经历,许光文发现,目前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相对不足,激励评价大多集中在学术性的短期成果上,而对产业战略性贡献的关注度不够,创新人才队伍的综合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完全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对此,许光文建议,充分利用不同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特色优势,在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创新型工程人才、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各类人才计划要向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形成良好导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是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3年绿色发展的重大部署。面对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许光文不仅有着深入的思考,还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众多的工业过程产生各种有机废物,在我国可年达亿吨。这些年,许光文带领团队研发其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在中药、白酒、农药等行业广泛应用,显著服务相关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辽宁省菱镁矿资源得天独厚,团队为辽宁菱镁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倾尽心力。聚焦菱镁矿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问题,他的团队积极研发新工艺,成功推进产业化,在海城建成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节能30%以上的菱镁矿粉闪速轻烧装置,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大规模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碳资源利用的各种化学反应,其中90%以上是有机碳、无机碳的热化学反应。”许光文认为,推动热化学反应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性变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与关键。二氧化碳的主体排放途径是各工业行业的“热化学反应”,推动“热化学反应”技术创新和变革替代,可有效破解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推进“超级碳排放”过程低碳化及零碳排放。

许光文向记者讲述了他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关联“热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分散于不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没有形成共性融合和交叉协同的合力,致使在关键“热化学反应”技术创新突破、重大“碳中和”成效引导方面未能充分展现和释放。

“我们应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开展好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促成更多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许光文建议,应聚焦广泛发生于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的主体,即“热化学反应”的科技创新与变革,创建国家工程热化学实验室,创立“工程热化学”新型交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热科学、反应科学和工程科学,集聚全国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和创新资源,开展“热化学反应”低碳化、“零”碳化等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工程化应用,有力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早日达成。

许光文:围绕科技创新写好“委员作业”

团结报2023年3月7日7版

作者 _ 陈晓燕

本期编辑_闻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