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税体系

2024-03-13 11:40:44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税务报

马海涛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锚点,加强预算、财政、税收三大领域建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兼容协同的财税体系。

马海涛: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税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政策效能,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破除制约因素,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海涛: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税体系

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等,明确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为今后财政工作提供明确指引。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第一,更加强调财政政策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在充分权衡年度政府预算与跨年度经济周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短期内适度的赤字率安排、合理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与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有序组合,支撑政府的大规模集中支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将庞大的社会储蓄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投资,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与收入增长。这对于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充分提振市场信心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消除“疤痕效应”,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第二,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布局,严肃财经纪律。为确保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拥有稳固的财政支撑,财政支出需要重点保障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注重对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对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习惯过紧日子,强化绩效预算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第一,结构性减税降费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效方式。相比于普惠性减税降费,结构性减税降费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借助这类差异化政策工具,能够使财税资源聚焦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结构性减税降费对于稳定宏观税负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有效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和就业增长。然而,持续实施减税降费也导致我国宏观税负逐步下滑,目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因此,有必要转向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结构性减税降费,通过精准调整税收政策,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第一,推进财政金融协调配合机构设置。在加强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方面,党中央领导成立中央财经委员会,有步骤地推出改革决策部署和各执行机构协同推进要求,完善金融政策的战略配合机制。在强化金融系统的中央事权方面,党中央领导成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方面,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来自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的经济决策议事机构,使得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财政政策的条件和空间,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二,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制度保障。一方面,在我国高度国有化的金融体系下,财政政策空间具有延展性。目前,承销政府债券的一级交易商主要由财政部门出资并管理的国有金融企业组成,有力保障各类政府债务工具发行的稳健与顺畅;另一方面,我国财政部门作为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通过引导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加强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和财政资金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国有金融资本监管体制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这不仅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锚点,加强预算、财政、税收三大领域建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兼容协同的财税体系。

改革需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注重政策协同与风险防控。应优化政策组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技术与知识的顺畅转移。在风险防控方面,完善财政双重支持补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政府中长期预算中纳入代偿补偿资金;对于保费补贴不足的地区,允许机构差异化定价,确保合理利润,以此提高机构经营稳定性,降低风险厌恶,激发机构更积极地参与不确定性较高的创业担保贷款业务,降低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第二,聚焦科技与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为确保先进技术落地,应灵活运用财政工具,加大对高端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应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准施策,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目标。财政政策优惠对象应从科技创新企业本身这个“点”拓展到相关专业化服务体系的链条,将留抵退税政策转化为基础性制度,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资金占压问题;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构建与科技创新产业链分工相匹配的税制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

在预算、财政、税收三大领域着力推进改革。改革应以“强化资源统筹、加强项目谋划”为核心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以“稳定宏观税负、强化税收调控”为核心优化税制结构,以“理顺央地关系、重构转移支付”为核心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

第一,健全预算制度。一是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强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统筹,强化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加大对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平稳化解基层政府存量债务,坚持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足额保障“三保”支出。三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重点领域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扩大科技财政支出、银发产业补贴等重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范围。

第二,优化税制体系。一是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依据收入分配结构的发展变化,逐步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调整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适时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二是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税法规则。引入与数字经济相适配的税法规则,将数据要素作为征税对象纳入现行税制体系,利用现有税种加强数字经济治理。三是建立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税收体系。如优化与养老、教育、医疗服务产业链条相关的增值税政策。四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升级,拓展涉税信息搜集渠道,优化税收征管流程,建立多部门税收征管联动机制。

第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标准。坚持分税制原则,利用税收大数据,增强税收征管能力。二是深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发挥中央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共同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分担比例。三是优化省以下财政体制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协调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收入的归属,结合省内差距统筹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四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完善横向转移支付的分配标准和配套措施。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4年3月13日B1版。

责任编辑:杜伟 (010)61930079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