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自然之道①| 看苏东坡的生态修复

2024-03-13 13:22:46 - 媒体滚动

编者按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瀚,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唐诗律绝、宋词元曲,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展现着他们的思想魅力。他们借物言志、歌咏自然,不乏对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的思考,也透露出我国古代规划理念和发展思想。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从今日起推出《诗词里的自然之道》,与您共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欢迎来论:zrzybpl@126.com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 其二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壹|看苏东坡的生态修复

焦思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东坡笔下最美的西湖,晴时水光潋滟,雨时山色空蒙。这也是苏东坡治下的最美一笔,无论人生是晴是雨,无论遭遇多大的不幸,他都知道该怎样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不满和仇恨蒙蔽眼睛。

元祐四年(1089年),54岁的苏轼在经历了牢狱、流放、被贬后,再次回到杭州。距离他上一次任杭州通判,已过去16年。16年里,苏东坡经历了人生中无数的至暗时刻,然而苦难没有尽头,此刻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道大难题。多年来,西湖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让西湖重返生机,苏东坡下定决心要做好生态修复的大文章。

首先,针对河道淤积,苏东坡率军民千余人,耗时近半年疏浚了河道,开挖西湖。他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保护有机统一,在江河连接处设置了水闸,从此“江潮不复入市”。在处理杂草的过程中,他采用吴人经验,“将葑田变为菱荡,永无茭草堙塞之患”,有效解决了西湖水草杂生的状况。

同时,又将从西湖中清除的水草和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长堤上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桥,并建九个凉亭,供人们休憩。河堤两岸广种草木,“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将自然物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既美化了环境,又为西湖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态。

此外,他还在西湖内湖建立三座石塔,涵养水源,严禁开发,外湖岸下则允许农户种植菱荇等水生作物,收缴的租金用于维修湖体和堤岸,实现了生活、生产、生态的完美结合。

“水可以流至湖海,也可以冲决堤坝,只有采取疏导与堵塞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有效治水。”这是苏轼的“治水观”,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师法自然、与天合一的理念。苏轼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人类在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相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性,将自然物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在改进技术、为民谋利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全自然,进行合乎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历史或许不会记得那些比苏东坡官做得大、位置高的人,但却会永远记得这个不断被贬的倒霉蛋,永远记得他治理下的西湖。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永存的唯有善良与美。

来源:i自然app

记者:焦思颖

文字编辑:车娜

新媒体编辑:刘潇然、蔡钜丞(实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