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2024-03-13 18:11:55 - 媒体滚动

转自:荔枝新闻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随着消费维权知识的不断普及,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自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写入了惩罚性赔偿条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打假人士。2009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写入了"十倍赔偿"条款后,让打假更加集中于食品领域,因为可以退一赔十嘛。但是近年来,知假买假后索赔的矛盾纠纷也不少,呈现多发高发的态势,裁判标准不统一,也成为困扰司法的一个难题。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就披露了一起知假买假索赔案,让延宕20多年的知假买假裁判标准不一问题得到规范。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46次买入46枚过期咸鸭蛋案"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在最高法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张某多次购买过期咸鸭蛋索赔一案。据通报,张某接连两天在上海某生鲜食品有限公司分别购买6枚和40枚刚过保质期的熟散装咸鸭蛋,通过银行卡刷卡支付46次。根据食品安全法关于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赔偿的规定,张某起诉商家按照46笔交易来赔偿,赔偿金额46000元。最终,经法院审理,依法认定张某实际支付的总价款101.2元为"生活消费",支持按101.2元进行10倍惩罚性赔偿,共计1012元。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南京秦淮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张阳阳向记者分析了这起案件,她表示:“这位消费者分46次,每次买一枚过期咸鸭蛋,这种行为利用消费者保护权益,有一定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那么法院最终是认定他46次归纳为一次消费行为,这样也是平衡知假买假对社会经济秩序净化的功能,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生活消费‘舌尖上安全’的维护,在这两个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保护。”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最高法报告:在"合理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知假买假"

在"46枚咸鸭蛋案"中,法院明确将"合理生活消费"作为支持知假买假索赔的标准,统一裁判规则。除了《报告》提到的"咸鸭蛋案",另一起网购"黄芪薏米饼干案"也很有典型意义。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张阳阳告诉记者:“这位消费者先是购买了30盒违规添加黄芪的饼干,发现这个问题后,他又接着连续分三次加购了200盒饼干,并全部作为他的诉讼标的,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法院结合饼干正常的一个保质期,人们生活使用的一个消费规律,认为这30盒可以认定为他正常的生活消费,但是对于后面分三次加购了200盒,是在利用消费者保护法进行一个不当牟利,所以综合判定,对前面30盒进行了惩罚性赔偿支持的认定。”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法律人士表示,这批典型案例亮明了惩治造假售假的司法态度,同时也明确只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既让惩罚性赔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避免法条被利用,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

那么,合理生活消费范围具体该如何界定呢?在司法实践中,还是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包括购买的产品性质、用途、数量、购买人情况等因素来具体考虑。

知假买假到底怎么赔?这些典型案例告诉你答案

张阳阳介绍说:“这些典型案例对在司法实践中争议问题精准施治,矫枉而不过正,体现了社会最大公约数。既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打击和遏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作用,又能避免过度激励,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果消费者购买了过期食品,或者是涉及到食品安全的违规食品,要记得第一时间留存好消费小票和购买证据,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与商家进行沟通维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