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斯拉车主道歉信引发的疑问:道歉信说了什么?平台有什么背景?
温州特斯拉车主道歉信引发的疑问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温州特斯拉车主陈俊意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认识他的几位特斯拉维权车主也试图和他联系,发现微信或电话都联系不上。事实上,因为这封道歉信,他和之前有过交往的部分特斯拉维权车主到了几乎绝交的地步,尤其是信中提及的三位车主。他们三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在微博、微信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陈俊意是2020年8月12日驾驶特斯拉Model3在温州某小区停车场入口突然失速后碰撞入口栏杆以及其他车辆的当事人。
这场事故导致他截了30厘米的小肠,腹部至胸部下方留有数十厘米长的手术伤疤。事故之后,他加入了特斯拉维权车主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用视频和文字的方式告诉大家特斯拉刹车失灵是引发他事故的主要原因。
特斯拉在2021年的8月5日将陈俊意告上法庭,地点是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理由为名誉侵权,诉求是50万元加上公开道歉。一审判决陈俊意败诉,但特斯拉也未大获全胜,50万元的赔偿改为5万元,公开道歉的诉求不变。
陈俊意并不认可一审判决,他接着上诉二审,二审开庭时间在2022年2月15日,地点改为浙江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结果是维持原判。
4月24日,陈俊意被法院要求执行5万元赔偿金。15天后,他在自己的微博号“手机用户3042983165”上登出了两页纸长的公开道歉信。
道歉信是5月9日晚发布的,4天后从微博上消失了。
道歉信说了什么
陈俊意在这封道歉信里描述自己当时“想踩刹车,结果踩错了,把油门当刹车了”的行为,他解释了造谣的原因是“心有不甘”。“很多人受到我的言论的误导,以为特斯拉汽车真的存在意外自动加速、刹车失灵的问题,给特斯拉公司和特斯拉汽车的声誉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在信的结尾处,他提到“上海车主封先生主动联系我,并给我介绍了某平台,平台给我安排了律师。一审律师的所有费用都是这个平台所出,我自己未支付任何一审律师的费用。”并且指出在二审结束后,上海车展维权女车主张女士曾邀请他“一起写联名书集体诉讼”。
关于某平台为陈俊意支付费用的问题,汽车商业评论咨询了相关律师,律师认为本质上不会影响整个案件的判决结果。
“这不是法律问题,更多是一个事实的认定。究竟是谁支付了陈俊意的一审费用,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案件的审判结果,但从大众的角度,会改变大家对整个事件的认知,这将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焦点会指向特斯拉与这个平台之间的纠纷,而不再是陈俊意本人了。”这位律师说。
平台有什么背景
这个平台究竟是什么背景?为什么要帮陈俊意支付一审费用?是要黑特斯拉吗?
经汽车商业评论调研,这个平台是一个在线APP,名字叫“微沙”,创始人是张炜。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办公地点在北京。
公司成立于2017年,2020年推出了“微沙”APP,这是一个共享的法律服务平台,让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可以快速低成本地找到全国范围内合适的律师。
张炜做“微沙”APP的初衷是想降低消费者使用法律服务的成本,同时也提升律师的收入。这款APP上,汇集了全国的律师资源。微沙的角色可以理解成中介机构,在用户和律师成功对接后,微沙收取中介费。
2021年4月,河南女车主张亚周在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大面积报道后,张炜在她的微博上留言,说明了自己创建的法律帮助平台,愿意为她提供帮助,当时他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有些还没有名气的律所或法律服务平台想接一些大家知道的案子,以便推广自己。当时微沙他们找到我,但谨慎起见,我最终没有用他们的服务,而是另找了河南当地的法律团队。但当时陈俊意接到特斯拉的传票之后,在微信群里向车友们寻求帮助,考虑到他的经济情况,另一位车主把微沙推荐给了他。”张亚周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她提到的另一位车主便是道歉信里的封先生。
张炜接到陈俊意的案子之后,便把他介绍给了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师弟任律师,最终任律师代理了陈俊意的一审案件。任律师目前就职于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近一年常驻北京。任律师并没有免费为陈俊意打官司,是张炜帮陈俊意支付了律师费。
但一审最终败诉。
“陈俊意在一审时很有信心,我也很有信心,当时觉得我们胜算的机会更大,而特斯拉那边反而信心不足。”任律师对汽车商业评论说,“期间听陈俊意说特斯拉曾两次寻求调解,当时他没同意。后来在庭审时,也有一次公开调解,我们的诉求是要求特斯拉撤诉,对方也没有同意。”
“当时特斯拉一方拿出的主要证据是温州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但报告上的鉴定意见结论是‘刹车不工作’,这个结论并没有说刹车不工作的原因是人为操作不当还是车辆问题,在庭审期间,他们无法证明陈俊意有误操作的行为。我们当时是处于有利位置的。”
“法律上侵权成立有几个构成要件:从主观、是否有过错、是否有侵权行为、是否实施了产生了损害后果、行为和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这几个环节,只要有一个不成立,就不能构成侵权。温州当地的鉴定意见书并不关键,因为它的结论证明不了陈俊意有人为过失。”任律师说。
但在一审庭审延限的15天内,法官调取了陈俊意在事故发生后温州交通管理一大队录的询问笔录。
笔录共录了四次,前三次陈俊意都表示是刹车失灵导致,他并没有误操作,但第四次他改口了,据陈俊意本人解释,原因是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责任,交通大队无法出具责任事故鉴定书,没有鉴定书,意味着保险公司无法赔偿整个事故损失。当时为了及时赔偿其他受损车主,他不得不改口。
“如果说案件有不公允的地方,大概是法官在延限期内只调取了对陈俊意不利的第四次问询记录,这似乎会显示出法官的倾向性。”任律师说。
事实上,在无法知晓陈俊意是否把油门当刹车踩的这一事实前提下,陈俊意一直面临着进退两难境地。
法律上,如果他想胜诉,就意味着保险公司不再承担事故引发的所有损失;个人利益上,他如果想把经济损失降到最小,唯一办法就是承认自己踩了油门,这个结果就是败诉。
一审败诉之后,陈俊意并没有接受这个判决,他也没有继续沿用任律师,后来改请了自己温州当地的一位律师进行二审辩护,最终未能扭转局面。
三位车主的反应
这封道歉信再一次把三位车主带入了公众视野。
第一位是上海车展站车顶维权的女车主张亚周。2021年12月24日她在河南安阳起诉特斯拉名誉侵权案开庭,案件结果原定2022年4月8日宣布,目前延期至7月28日。特斯拉同时也对她进行了反诉。
第二位是上海特斯拉车主封士明,他也因为上海车展事件起诉特斯拉侵权,之后特斯拉反诉,目前案件因疫情还未开庭。
第三是天津车主韩潮,他2019年起诉特斯拉欺诈,2021年二审胜诉,法院要求特斯拉“退一赔三”,之后特斯拉反诉韩潮名誉侵权。戏剧性的是,在道歉信公开的第二天,韩潮起诉特斯拉侵权的官司开庭。
封士明和韩潮起诉特斯拉侵权的源起都是“被特斯拉诽谤是上海车展维权事件的组织策划者”。
这三位车主在道歉信公开的第一天,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应。
张亚周通过微信群,发出了五项声明。除了质疑这封道歉信加上自己以及其他车主名字的合理性外,她澄清了自己在陈俊意维权过程中未曾有过“蛊惑”或其他负面引导,她表示里面提及的集体诉讼更多是在征求对方的意思。
“目前集体诉讼还在筹备中,我们在邀请其他维权特斯拉车主一起,但诉讼对象并不是特斯拉,而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时我们也在考虑通过消协提出我们的诉求。”张亚周说。
当天下午,她的律师也出具了一份声明,里面提到“要求‘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陈先生必须无条件删除对张女士的不实言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赔礼道歉,否则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不理解陈俊意为何在道歉信中提到我和其他车主。”张亚周说。
身在上海的封士明,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题为“温州陈先生的道歉信到底有多少个谎言”,从自己的经历以及与陈俊意的交往过程中,指出了道歉信中的多处不实之处,也对介绍给陈俊意平台一事进行了澄清。
封士明是一位汽车业内人士,也是特斯拉车主。过去曾通过微博和自媒体义务帮助其他汽车品牌的车主合法维权。因为公益维权与厂家产生法律纠纷,“特斯拉还是第一家”,他说。
而韩潮同样质疑了自己名字出现在道歉信上的合理性,为了回应对“平台”的怀疑,他拿出自己一系列与律师签订的合约以及律师费的支付凭证,同时截图了自己律师的姓名以及对方的执照号。
特斯拉的回应
道歉信发出后,很多人质疑内容是否是陈俊意自己所写。
汽车商业评论就此事与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确认,对方回答说:“道歉稿内容的讨论都在法官的见证下形成,最终是陈先生自己确认所有内容并自愿、自行发布的。道歉信所有内容都经得起推敲,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内容真实、程序正当、车主自愿。”
另外,对方也称:“道歉信发布以后,消除特斯拉负面影响的效果达到了。我们在执行中也没有明确要求具体发布期限。”
关于发布内容与期限,在一审的判决书上明确写着“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持续不少于90日,道歉内容应事先经本院审核”。
陈俊意的道歉信在发布后的第四天,汽车商业评论再度查看其账号时,已无法找到。有特斯拉车主告知汽车商业评论,“温州车主称道歉信是特斯拉写的,他称如果不发强制执行,就行拘留他。”
汽车商业评论为此咨询了相关律师。该律师说:“法院最后的判决书对道歉信的公布以及公布时长是有具体要求的,如果陈先生自己删除的话,其实是不合法的。当事人如果不按判决的时间点执行的话,法院也会强制执行。强制的意思不是把当事人拘留起来或强迫对方做什么,而是法院会写一个相关的声明向大众公布,发布渠道一般是在当时产生侵权的平台公布,署名会是当事人的名字,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如果特斯拉用拘留威胁的方式让对方执行道歉信的话,这合法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问。
“事实情况不好判断,但正常逻辑来说,特斯拉这样说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和陈先生对接的特斯拉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公司的法务或专业律师,他们具有法律知识,这样的威胁是违法的,这样说的可能性比较小,从逻辑上是这样的。”
特斯拉引发的一系列维权案件以及它由此进行的自证和反诉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源源不断的话题,但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销量表明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对于涉及其中的每一位特斯拉车主、甚至包括特斯拉本身来说,都经历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尊重事实和法律,保持诚实,同时也尊重彼此的权利或许是最大的理性。(题图来源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