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大学生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参评职称

2022-05-13 18:55: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

2020年以来,“先上岗、再考证”、百万就业见习计划等创新性措施得以延续。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连续第三年扩大。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得到了一揽子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在直接促进就业岗位增加的同时,也提出了就业指导制度改革。

比如,通知提出,高校要按一定比例配齐配强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可参加相关职称评审。

“就业指导教师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队伍,通知提出的举措,解决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多年来的痛点,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某部委就业主管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2020年疫情暴发后,有关部门为了对冲疫情影响,推出了多项专项计划。这些专项计划很多延续到了现在。

企业、公共部门、基层这三大就业主渠道均将继续扩大规模或保持稳定。

2020年,有关部门提出国有企业将连续两年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通知再次提出,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

“这两年每到毕业季,我们都会联系中央和重点国有企业,提出要增加高校毕业生招聘计划。”上述某部委就业主管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通知提出了一揽子奖补措施,鼓励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落实一次性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都是2020年政策的延续。

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

护航大学生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参评职称

基层有广阔天地。通知对社区等基层工作岗位,对“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都做了部署,还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出了高定工资、提前转正定级等激励。

只不过,相对于企业,基层和公共部门的就业空间相对有限。同两年前相比,今年的吸纳情况将是稳定,而未明确提出增长。

比如,2020年提出“特岗教师”计划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今年,通知的提法是“合理确定招募规模”。

此外,通知提出,今明两年要继续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高校毕业生的规模。

支持灵活就业

近年来,就业形势在变,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也在变,“慢就业”“灵活就业”显著提升。

上述某部委就业主管司局相关负责人说,高校分别在每年9月1日、12月30日统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待就业率。“近两年,到12月20日进行第二次统计时,就业情况才相对饱和。”

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节奏在变慢。

慢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津某理工类大学教师曲蓉(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所在的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187人,到毕业时有24%处于待就业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四学年开始时统计,66%的学生打算考研,但最终成功的只有29%,剩下的大部分“落榜生”打算来年“再战”。

“此外,有的毕业生拿到Offer后还在‘等等看’,想找薪资更高的工作,结果反而错过了就业机会。”她说。

大学生就业另一个鲜明特征是灵活就业人群增加。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

公开信息显示,河北省一所普通本科院校2021届毕业生4000多人,到2021年底的去向落实率接近85%,其中协议和合同就业仅占24.12%,灵活就业则高达43.56%。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教育追踪调查》项目组对全国660所高校的2021届16207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27.5%有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的打算。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张杉杉介绍,其团队通过对外卖送餐人员的抽样调查发现,约80%的受访对象获得了比从事制造业更高的收入。

不争的事实是,灵活就业高度依赖平台经济。通知提出,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这已是近期高层再次释放平台经济规范与发展并重的信号。

通知也提出了支持灵活就业的直接举措,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简化优化就业手续

为了便利大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指导,通知还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

通知提出,高校要按一定比例配齐配强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可参加相关职称评审。

“现在,各高校普遍实现了全员参与促就业,全过程培育促就业。发挥好任课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院系领导的作用,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已参与学生成长考察。”北京一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教师刘唐(化名)说。

“不过,很多就业指导教师是由辅导员兼任,但辅导员薪资待遇差,且流动性大,一般几年以后就要转为教师或行政人员,导致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刘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刘唐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已经不是通过办讲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能满足,还需要一对一辅导、工作坊、职业咨询等精准指导。

“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既需要有心理洞察能力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开展维护用人单位合作关系,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等工作。”刘唐说。

通知提出的举措来自于实践探索。据报道,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建立“1+X”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即学校和各院系分别配置一名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职称评聘参照专业教师进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序列,从而畅通了晋升通道。

通知还提出,高校毕业生近6个月内已在合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的,用人单位应当认可其结果,原则上不得要求其重复体检。

这也是对地方经验的推广。据悉,北京市在2021年已率先取消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入职重复体检。

简化优化大学生求职就业手续的举措还有,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实际上,早在2010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取消就业报到证。

刘唐介绍,就业报到证是200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时代的产物。现在,就业报到证的作用已经严重弱化,劳动合同完全可以作为接收毕业生、转接人事档案、迁移户口的依据。

“在某种程度上,就业报到证还制约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灵活就业。”刘唐说,“如果毕业生更换用人单位,就需要办理到新用人单位的就业报到证,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返于原用人单位、新用人单位、学校、省级教育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之间,手续繁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