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故事《双梦记》获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 包慧怡:写小说也是一种考古|华语青年作家奖

2023-05-13 23:19:10 -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

在文学界,包慧怡不算新人。她身上兼具诗人、翻译家、英文系教授、学者等多重身份,让她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知识、缜密与灵幻。近两年,她开始把目光投向小说写作领域。5月13日,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揭晓,包慧怡创作的短篇小说《双梦记》获得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

考古故事《双梦记》获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 包慧怡:写小说也是一种考古|华语青年作家奖

包慧怡(左二)在领奖现场

颁奖词写道:包慧怡的小说带有鲜明的探索意识,折射了当今青年写作的一种风向,即征用各种知识为小说内容,以图为虚构开辟新的道路。从《双梦记》可透视出包慧怡深厚的西方文学功底。小说演绎了主人公海因里希生而为人的有限光阴里,对知识、财富、历史真相或者宿命和命运的极限追求。“谜面是挖掘,谜底是爱”的写作旨意使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双梦记》的小说灵感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是特洛伊古城的发现者,但他同时也被认为是不择手段的艺术强盗。他的争议性极大,拥有非常多面的当代解读,在这个背景下,包慧怡由此产生出了对“什么是真”的一种强烈表达欲。“在不同人眼中,他是考古学之父、语言天才、诈骗犯、暴发户、无可救药的梦想家,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

《双梦记》的精彩之处,并不局限于表面的海因里希的真相故事,更在于对人性真相的终极拷问。包慧怡提到,小说写的是一个考古学家的故事,但写小说本身也是一种“考古”,它是心灵和人性的考古,比历史的考古更加惊险。

在许多考古故事中,其实并不存在唯一真相,历史的面纱充满神秘感,它究竟如何取决于读者的视角。包慧怡认为,这也是人性的模样。“这似乎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能讲好一个故事,那么每一个被以可信的方式写出的故事,都包含了完整人性的一部分碎片。写小说的意义,就是用文字去把心灵的碎片收集起来。”

最近几年,包慧怡时常思考,用文字有没有可能完成一种真实的叙事,现在她可以回答:完全可能。“正是在现在的世界,我们要以个体心灵为单位,照看好自己的历史感。”包慧怡解释道,“历史”这个词,本身就有探索、询问的意思,写小说的过程正是不放弃这种探索和询问。

在获奖感言中,包慧怡将自己称为“小说探索的学徒”。诚然,从诗歌写作的领域向小说转身,在某种意义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诗歌是写给自己的私语,小说则需要分享。”包慧怡提到,以前自己也“偷偷”写小说,但从未发表,最近几年,她开始多了许多分享欲,也想看到同样的叙事通过不同体裁获得的不同反应。于是,她开始真正以严肃文学的方式进行小说写作并公开发表。

同时兼具大学教授和翻译家的身份,也为包慧怡的写作带来更多跨界的养分,例如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能拓宽语言可能性的边界,在上西方文学课的过程中与学生间的交流,都能为她的写作提供不少惊喜。

考古故事《双梦记》获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 包慧怡:写小说也是一种考古|华语青年作家奖

获奖作家与评委、嘉宾们合影

据悉,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青年作家》杂志社)、成都市作协、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成都市龙泉驿区文联、成都市简阳市文联等单位承办。

作家介绍:

包慧怡,198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文学地图学。已出版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评论集《缮写室》《青年翻译家的肖像》《沙仑的玫瑰》,散文集《翡翠岛编年》,英文专著《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中文专著《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等。出版毕肖普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普拉斯诗集《爱丽尔》、阿特伍德散文诗集《好骨头》以及《岛屿和远航:当代爱尔兰四诗人选》等文学译著14种,与海岸共同主编双语诗集《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曾任教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现为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