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两山”转化的贵州“茶礼”

2024-06-13 06:05:24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贵州日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两山”转化的贵州“茶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莹向淳金忠秀袁鹏

这是“两山”转化的春天茶讯——

在2024中国好绿茶大会暨第16届中国茶产业博览会上,“贵州茶园面积全国第二,产量全国第五,综合产值全国第六,出口全国第七”“贵州17个品牌入选中国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63家企业入选中国好绿茶企业品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的喜讯传出,让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群众倍感振奋。

这是“微镜头”组合的春山“茶礼”——

今年2月初以来,本报“贵山‘观茶’”小组深入普安、三都、雷山、湄潭、江口等产茶大县采访,一个个因茶而美、依茶而兴、藉茶而富的村庄,展现出和美乡村的生动景象。茶产业是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着“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产业兴带来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彩答卷。

东茶西进,“感恩茶”飘香共富路

红杜鹃盛开的5月,披绿叠翠的贵州茶山更添喜色。生长在高海拔区域的“白叶一号”等茶树萌芽稍晚,采茶仍在火热进行,夏秋茶的机采和手工采摘在不少茶区即将展开。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茶园带动百姓富,永远不忘党恩情。”这是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75岁的罗少伍老人自编的“感恩茶歌”。

“感恩茶歌”背后是一段饱含殷殷嘱托的“山海茶缘”——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尽显对贵州茶产业的关心和期待。2018年4月,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西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想法。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肯定。随后,贵州普安、沿河、雷山3地获赠茶苗,种植面积4200亩,覆盖16个村(社区)。如今,茶园进入盛产期,受益群众家园里装上“绿色取款机”,高兴地把“白叶一号”茶苗称为“感恩茶”。

东茶西进,双向奔赴。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洒下的“春夜喜雨”,乘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在中央扶贫政策倾斜和东部省份的帮扶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作拼搏奋进的动力,在后发追赶中苦干实干,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茶产业的发展便是贵州感恩奋进谱写的一个精彩篇章。

穿越时光隧道,贵州茶史辉煌灿烂。贵州拥有全球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里即有“茶之出黔中”的记载。明清时期,贵州茶叶是直供朝廷的“贡茶”。1915年,产自都匀的“鱼钩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6年,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将都匀“鱼钩茶”更名为“都匀毛尖”的指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茶叶一度是贵州出口创汇大宗产品的主角之一。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涌,身处重要消费市场的东部省份在兴茶富民上做足茶文章,并向西部省份扩张产业规模之时,贵州受观念、市场、交通、技术等方面桎梏,优质茶叶被东部茶商抢购,成为省外名优茶的“替身”,这也成为贵州干部群众的“心头之痛”。

痛中思变,变中出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在退耕还林等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贵州老茶区的茶农开始了退耕还茶的实际行动。与此同时,贵州决策层坚定实施绿茶主战略,多措并举扶持茶产业发展壮大,自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有关茶产业的2个黔党发文件、2个黔府办发文件、2个省级条例、3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3年,贵州一跃成为全国茶园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江浙闽粤冀等省茶人纷纷涌入贵州,他们从茶商变成了种茶人、制茶人,加上贵州外出能人返乡种茶、本土能人转型兴茶,贵州茶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

贵茶出山,“干净茶”走红海内外

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年产抹茶超1000吨,综合产值超3.5亿元,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近9.4万茶农增收。”这是2017年落户以来,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江口县,在加速推进贵州茶叶出山进程中交出的优秀成绩单。

贵州出好茶,就像“贵州出好酒”一样有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茶叶的“高贵血统”。“干净茶”是贵州茶叶的标签。“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的贵州冲泡“十六字经”中,“不洗茶”三个字,更是承载着贵州“干净茶”的内在底气。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曾经制约产业发展的120多万座山头,现在成为了盛产好茶的“金山”。

晴隆县、普安县交界处的云头大山,是有164万年以上历史的四球茶籽化石发现地,让贵州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茶源地”;湄潭县象山,是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地,抗战期间建立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浙江大学的西迁,带来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术。还有雷山县境内苗岭之巅雷公山、威宁自治县香炉山、贵定县鸟王山、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都匀市斗篷山等,每一处茶山里都藏着“绿色财富”。

青山变金山,只缘茶业兴。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按照欧标茶园、有机茶园标准,贵州奋力做好“干净茶”的全产业链生产,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将茶园禁用农药提高到156种,并大力推行“以虫治虫”“以草抑草”等生物防控技术。各级各部门严守安全底线,茶叶相关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茶企做干净茶、挣干净钱,茶农种干净茶、管干净茶。“干净”的生产理念深入人心。

“干净黔茶·全球共享”。这些年,贵州涉茶类行业团体承载“品牌出山”的兴茶责任,组织省内茶企茶商走南闯北宣传推广,扩大提升“两红三绿一抹”——“遵义红”“普安红”“湄潭翠芽”“都匀毛尖”“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的品牌知名度。今年,贵州将继续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轮驱动战略,以茶叶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2024年茶叶出口额力争同比增长10%以上。

兴茶富民,“振兴茶”迈进新征程

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同题大考”。在破解村庄“空心化”、建设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茶产业成为了贵州各地干部群众大显身手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首位的湄潭县,面积60万亩的生态茶园是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茶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了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不少农民家庭在县城购房“双栖”,既驻守老家依靠茶产业增收,又进城享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红利,良好的交通条件加持,绿富美乡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园”。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和平村,投产茶园2.3万亩,人均茶园4亩多,建有57家茶叶加工厂。茶产业让当地百姓端稳了“茶饭碗”,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人“住下来”采茶管护挣钱。

在雷山县脚尧村,依靠银球茶,50多户农民在城里买了房,青壮年坚守家园经营茶业,老人们在城里陪伴孩子读书。

在“贵州绿茶第一采”所在地普安,每年一月开始,如期引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千余茶商“抢茶”,为消费者赶制“春节的茶礼”。

一个个“两山”转化的微镜头,组合成和美乡村的新景象。尤其让人振奋的是,茶产业不仅培养了一批转型种茶、制茶、卖茶的新型农民,而且成为了当地和周边留守妇女和老人们就业的主导产业。为了促进农民多增收,全省上下通过技术培训、双手采茶比武等方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正成为一道绽放茶山的美丽风景。

统计显示,2023年,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茶叶产量46.9万吨,产值643.8亿元,茶叶出口0.55万吨,出口额0.91亿美元,茶产业带动了275万余名农民就业增收。

紧随春收的茶讯,贵州茶产业在“接二连三”中续写喜报——

5月14日,珠海·遵义共同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启动仪式举行。山海携手,珠遵两地将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茶农”的模式,开辟遵义市茶产业转型升级新赛道。

围绕向茶产业强省迈进的目标,贵州在贵茶出山行动中,做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文章,深入打造自身品牌和开辟茶饮新赛道,不断书写“两山”转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富民故事”,奉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贵州“茶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