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2024-06-13 07:02:04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从以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近年来我国提出发展“新医科”,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性大学该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为“新医科”储备充足的创新人才?

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次年6月,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复旦上医“再出发”,肩负起探索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新路、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的使命。

历经五年,三方共建托管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医教协同,医学院办学活力得到激发,拔尖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双一流”和“高地大”(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优势叠加效应正逐步显现。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机制创新:突破“限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依托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优势何在?综合性大学拥有强劲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顶尖的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战略任务,可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大量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复旦大学是上海唯一一所拥有三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的高校,分别是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恰好对标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三大先导产业。

具体到医学教育,在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未来医学家、医师科学家的同时,复旦上医正在加大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懂公卫、知临床、能应急”的公共卫生人才,“懂医精药”的药学人才,创新型疫苗研发领军人才等。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传研院”科研场景

“从生物医药角度来看,我们的科技力量很强,但论及全链式科技研发仍存在许多断点。断点在哪里、该怎样弥补衔接?亟需搭建平台集结更多科技力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说。

凝结更多科技力量培养所需人才,突破体制机制固有模式,四年前,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简称“传研院”)由复旦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双方签署协议,应运而生。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传研院”创新成为首个“三不一综合”管理的事业单位。所谓“三不一综合”,即对高水平科研创新机构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灵活的机制模式,激发产教融合更多活力。记者了解到:“传研院”对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国家卫健委生物安全基地,同时承担上海市级重大专项。“与其说是机构,不如说是一个平台”,吴凡解释,“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得以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重点围绕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数据还显示,“传研院”成立四年多来,已招收超400名研究生,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着手储备一批“新医科“人才苗子,努力打造“创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技术储备库”。

学科联动:交叉融合协同研究全新“范式”

综合性大学如何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院士表示,学校应瞄准建设创新型大学,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升级提供支撑。推动持续创新,就必须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具体落实到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中,复旦上医交叉融合迸发出的源泉活力正在呈现。

悉数复旦上医“家底”,在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复旦上医6个参评学科全部获得优秀,其中2个优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学科延续入选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1+X将有无限可能,交叉融合正成为复旦大学办好一流医学院的抓手。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营养研究院……一大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应运而生,在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罕见病医学遗传是医学前沿发展的方向之一。就在不久前,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院揭牌成立,它整合了生物医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力量,旨在建设面向依托附属医院的“医教研管”一体化新型医学遗传研究平台,探索建立全国首个联合医院的医学遗传学学科体系,同时搭建国际一流罕见病研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

这一交叉融合的产物,定位从事遗传性疾病的前沿研究。至今已引进了6位国际顶尖PI(项目主要研究者),同时拥有50余位兼职PI。研究院还将采取“哑铃式”发展模式,连接顶尖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今年四月,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集聚法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也是复旦大学探索医理工文协同研究新范式,主动承担落实“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战略,在国内率先打造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载体。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各自优势、凝聚合力,记者了解到,复旦上医还将在生物医药和中医药领域催生突破。目前,新药创制联合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正在推进筹建。

教学改革:有的放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教学是医学院的根本。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复旦上医获一等奖3项(牵头1项)、二等奖3项(牵头2项)。其中,《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博研究生教育领域唯一的一等奖。而在《医学界》每年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上,复旦上医已经连续六年蝉联榜首。

追溯历史,上海高等教育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实现特等奖突破的,正是来自于复旦上医。早在2014年,汪玲教授领衔卫生政策研究团队,凭借“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举荣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就此奠定了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基本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如何办好一流医学院?五年“三方共建托管”,培养拔尖新医科人才

附属医院开展教学查房

“三方共建托管”后,面对全新形势,复旦上医再度创新改革:构建育人新格局,在“新医科”领域谋划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对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和时代要求,以此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培养拔尖的“新医科”人才,孵化未来的创新型未来医学家、科学家,复旦上医推进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改革,高标准强化科研训练,贯通基础医学、药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基础与临床协作,附属医院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功能得到夯实。

全新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强化了学制前期科研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资源,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体现了拔尖人才“早临床、早科研、早人文、早公卫”的“四早”理念。

与此同时,推广“医学+X”,培育“医学+人工智能”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也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今复旦上医建设模块化学程,促进前沿交叉领域深度融合,已设置专业学程9个、跨学科学程3个,在此基础上推出医科各专业“2+X”本科培养体系2.0版,为今后前沿交叉领域深度融合培养储备复合型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表示,“三方共建托管”以来,复旦上医持续创新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走好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各类医院、生物医药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示范效应凸显。

未来,复旦上医还将大力激发办学活力,争当全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行者,奋力开拓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