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曼拿医疗三冲港股创业板,卖治疗仪器“中间商”毛利率下降

2023-07-13 14:23:13 - 华夏时报

喜曼拿医疗三冲港股创业板,卖治疗仪器“中间商”毛利率下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近日,医疗仪器及保健产品销售商喜曼拿医疗三度冲刺港交所创业板,力高企业融资有限公司为独家保荐人。此前,喜曼拿医疗曾于2022年1月31日以及8月29日向港交所创业板递交过上市申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喜曼拿医疗于2022年按收入计,在香港的物理治疗、治疗及复康相关的医疗仪器及用品零售市场中排名第二,占巿场份额约14.7%。

但香港整体健康与保健产品市场竞争格局比较分散,参与企业近3000家,前十大市场参与者在2022年占市场份额约34.1%。同时作为“中间商”的喜曼拿医疗面临供应商涨价、毛利率下降风险。

喜曼拿医疗招股书中称,募资拟用于扩大集团的零售网络;升级电子商贸平台;扩大销售团队等。的确,如何增加体量、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盈利能力是摆在喜曼拿医疗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喜曼拿医疗,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零售是最大营收来源

招股书显示,喜曼拿医疗成立于1988年,是多个医疗仪器以及健康与保健产品的零售商及批发商,销售产品可分为四大类,包括治疗及复康设备及用品(如:震波治疗仪、超声波、电疗及综合治疗仪、无线电波热疗仪器)、护理用品(如:病床、楼梯机及轮椅)、一般健康与保健产品(如:支架、矫形鞋垫、诊断及测量仪器)及其他产品。

喜曼拿医疗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控股股东为吴澍仁、吴燕玲夫妇,他们通过SynergyHealthCare(吴澍仁91%、吴燕玲9%)持股78.81%。创办人吴澍仁曾在湾仔脊医诊所担任兼职脊医,获得英国Anglo-EuropeanCollegeofChiropractic的脊骨神经医学博士学位,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肌肉骨骼管理应用科学硕士学位。

喜曼拿医疗的业务板块包括零售、批发及足科三部分,旗下有三个零售品牌,分别是乐康轩、新活方和步‧足‧履,在香港经营31间零售店。当中,核心品牌为乐康轩,亦是其零售业务的最大收益贡献来源。

喜曼拿医疗在位于香港的三间评估中心及步‧足‧履零售店(作为附属服务),为客户提供矫形解决方案,包括提供专业足部评估、处方定制足部矫形器的制造及配对、处方订制拖鞋、修改鞋履及专业护膝配对。在三个评估中心中,其中一个以脊科矫形中心品牌提供脊柱矫形服务,为患有脊柱侧弯问题的青少年提供相关治疗。

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2022年,香港物理治疗、治疗及复康相关医疗仪器及用品的零售市场上,包括喜曼拿医疗在内的五大市场参与者占市场总收益的50%以上;而对应的批发市场领域经营者则相对分散,逾百名市场参与者拥有独特的产品组合及分销网络。

财报显示,2022至2023年,喜曼拿医疗收入分别为2.32亿港元及2.41亿港元,2023年同比增长4.13%;同期毛利分别为1.22亿港元及1.23亿港元,2023年同比增长0.43%;公司权益持有人净利润分别为840万港元及1170万港元,2023财年同比增长39.8%,升幅较大的原因在于其收到政府补贴增幅较大。

2022至2023年,喜曼拿医疗零售业务的收益分别为1.14亿港元及1.19港亿元,占总收益分别为49.1%及49.4%;批发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08亿港元及1.12港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6.5%及46.2%;足科业务的收益分别为1020.7万港元及1061.1港万元,占总营收比例均为4.4%。

截至2022年,喜曼拿医疗在香港物理治疗、治疗及复康相关医疗仪器及用品市场的零售市场及批发市场的市场份额分别约14.7%及6.7%。从香港整个医疗仪器市场来看,喜曼拿医疗营收体量并不算大,2022年占香港医疗仪器市场的市场份额约2.4%。

“中间商”毛利率下降

作为“中间商”,喜曼拿医疗同样摆脱不了对上下游厂商的依赖和成本上涨的制约。

招股书显示,喜曼拿医疗与若干供应商订立分销协议,一般为期1-3年。2022至2023年,喜曼拿医疗来自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合计共占总采购额分别为24.9%及30.2%;独家分销权品牌产品的总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约54.6%及47.5%,其产生的收益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3.2%及44.6%。

随着对上游供应商依赖程度加深,会影响到销售企业对产品定价权的掌控,从而可能带来产品的成本增加、毛利率的下降。2022年,喜曼拿医疗的毛利率为52.80%,2023年则下降至50.93%。

不仅如此,医药产业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旦依赖的供应商停止供货或者大幅涨价,会对销售企业的运营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若失去独家供应产品,销售企业甚至会失去对应的市场占有率。

未来几年,香港医疗仪器、物理治疗及复康用品市场规模均呈增长态势。据喜曼拿医疗招股书引用数据,预计香港医疗仪器市场的市场规模于2027年将达到95.47亿港元,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7%。2023年至2027年,预计香港物理治疗、治疗及复康相关医疗仪器及用品市场将继续以9.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7年达到22.84亿港元。

香港健康与保健产品的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57亿港元升至2018年的317亿港元,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1.1%。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0亿港元,而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1%。

但从竞争格局来看,香港整体健康与保健产品市场是一个分散的市场,十大市场参与者在2022年占市场份额约34.1%。2021年,喜曼拿医疗在整体健康与保健产品市场占市场份额约0.3%,可见,增加体量、扩大市场份额是喜曼拿医疗的当务之急。

此前,喜曼拿医疗已经将视线投向内地市场。天眼查显示,2011年8月,喜曼拿贸易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批发业为主,法定代表人为吴澍仁。对于内地市场批发业务开展情况,招股书中未有披露。

另外对比同行企业,业内人士指出喜曼拿医疗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规模较小,无法掌握市场定价权和保证市场占有率。2022至2023年,喜曼拿自有品牌产生的收益分别为3250万元及3950万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14.2%及16.6%,尚不足20%。

周树认为,“中间商”零售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以及更多细分市场产品,形成更丰富的产品线,可以打造新的增长点,否则只能被供应商打压,面对毛利率及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风险,对企业的成长性产生不利影响。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