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负责人张希良:碳市场两年表现“超预期”

2023-07-13 16:52:44 - 封面新闻

专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负责人张希良:碳市场两年表现“超预期”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代睿实习生杨林娜

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两岁生日”。

日前,在2023“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期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年的表现“比预想得要好,说明当初的制度设计是经得起考验的”。

作为落实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在2023“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介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7亿吨,累计成交额109.12亿元人民币,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

张希良认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年,低成本减排机制的效果初显。从参与交易的企业角度来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从中获益,达到了双赢效果。

对于当前行业普遍关注的碳市场交易量偏低的问题,张希良回应表示,当前全国碳市场还处在起步运行阶段,建立全国碳市场的主要目标是碳减排现阶段追求高的交易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近期,钢铁、石化、建材行业相继召开会议,讨论纳入全国碳市场事宜。哪些行业下一步将纳入碳排放市场?张希良表示,要从减排责任、管理成本、数据质量、配额分配难易度及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政策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数据质量是基础。

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封面新闻: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周年,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您认为碳市场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希良:我认为比预想得要好。从碳市场的履约情况、价格水平、参与程度来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说明我们当初设计的制度是经得起考验的。从参与交易的企业角度来说,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从中获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我觉得可以说低成本减排机制的效果初显。

封面新闻:我们注意到,从2022年以来碳市场的交易额明显低于2021年成立后半年的交易额,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张希良:主要原因是现在碳市场属于起步运行阶段,只要履约情况好,能够实现预计减排目标就行,没有必要一味追求交易量。如果要大幅提高交易量,需要引入金融衍生品。欧盟碳市场90%以上的配额交易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实现的。

封面新闻:市场是否存在交易意愿不足的情况?

张希良:交易意愿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原因之一是有些国企有惜售的情况。因为它要履约,考虑将来如果国家碳排放标准更严格,未来碳排放配额不够怎么办。所以先保证自己的需要,还有一个原因是预期未来碳价要上涨。

封面新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张希良:未来随着碳市场的发展,碳排放配额的稀缺性日益显现,价格就会上涨,会为惜售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有关碳排放配额跨期使用限制安排也会促进惜售问题的解决。

但我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运行,交易量不大不应该是最主要的问题。当前主要问题还是要把法律基础夯实,把数据质量搞好,把企业履约做好。把完成国家的减排目标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第一要务,而不是一味追求交易量。

封面新闻:碳市场扩容在即,目前哪些行业纳入碳市场条件比较成熟?

张希良:需要综合考虑。一要考虑这个行业在国家碳排放的贡献。第二个考虑行业对政府的管理成本。比如,这个行业里排放的企业,虽然数量少,但排放量大,纳入碳市场以后管理成本是比较低的。第三个指标是数据质量能不能保证。第四是配额分配的难易度,配额分配难度小、基础好的行业应优先纳入。第五个是CBAM政策的影响。目前我个人认为电解铝、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条件是比较成熟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