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做好应对准备!7月15日起天津将进入主汛期
转自:津滨网
7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市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7月15日,本市将进入主汛期,防汛工作到了关键时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军武介绍了2024年天津市防汛形势及有关工作情况。
张军武介绍,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是众多河流入海的汇合地,上游洪水从北、西、南三面向本市汇集,一旦上游发生洪水,就容易引发本市洪涝灾害。因此,本市防汛工作不仅要关注本市的降雨过程,还要关注上游北京、河北的降雨、客水入境情况。
天津市的汛期是每年的6月15日至9月15日,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其中七月下半月到八月上半月又是主汛期,几乎每年主汛期的这段时间,都会有几次集中的降雨过程。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本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可能有1到2个北上高影响台风。前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全市各区各部门未雨绸缪、及早发力、从“防、减、救”全链条做好了应对准备。
今年年初下发了《天津市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安排意见》,推动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备汛工作早动手、早准备、早落实。同时建立起了涵盖防汛重点部位责任人、城市社区“网格员”和乡村“锣长”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防汛职责任务全覆盖、一贯到底。
张军武表示,本市制定了《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从防抗救全链条全流程,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蓄滞洪区运用等9个方面专项工作机制规范洪水应急处置工作责任、程序和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洪水实战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防汛培训演练3500多场次,进一步提升了各级责任人的业务水平和临战处置能力。进一步细化了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机制流程,突出与国家、流域、京津冀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研判,突出监测预报对基础设施和群众风险影响,优化了预警响应联动措施。建立区级队伍物资为主、市级支援、国家增援的三级队伍物资格局,优先调动区级队伍物资处置险情,不满足需要时逐级申请调派支援、增援,实现队伍物资集中统一调配。明确蓄滞洪区启用建议、指令报批、转移安置、人员回迁等工作任务分工、责任单位,进一步完善蓄滞洪区内水、电、气、网等工程基础设施自保和危化企业等高风险点位安全管控等内容,确保蓄滞洪区高效、安全运用。
聚焦防汛的重点部位和高风险点,各区各部门出动3.4万余人,排查点位5.9万余处,发现重点问题279项,入汛前已全部整改或者落实了安全措施,坚决杜绝“带病入汛”。
深化央地联动、军地协同,统筹建立市、区、街镇、村区四级5869支12.9万余人的军地联合抢险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可以快速处置。
7月15日,天津市将进入主汛期,防汛工作到了关键的时候。本市将立足“防大、防猛、防极端”,加强统筹协调,狠抓措施落实,确保本市防汛安全。
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气象、水务、规划资源等部门加强与国家部委、京冀两省市的协调联动,密切上下游、左右岸的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延长短临暴雨预见期,提高极端天气预警精度,为抢险救援、群众避险提供有力支撑;会同市政府督查室成立检查组,再次分组包区开展防汛检查。对全市采取“四不两直”和“电话抽查”相结合方式,不定期检查各级责任人、网格员、锣长责任落实情况;汛期,会同气象、水务、规划资源等部门每周常态化会商,遇到天气变化加密会商,精准发布预警响应和风险提示,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有预警、有呼应、有叫应、有核实,形成工作闭环。一旦发现灾险情,迅速响应,协同、高效实施抢险救援和处置,切实保障全市人民平安度汛。(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摄影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