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2024-07-13 20:00:53 - 省钱种草白菜酱

如今,相爱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被各种价值观影响着的年轻人,试图总结关于婚恋的方法论,在一个个标准量化中,选中完美爱人,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策略。

2020年,23岁的椰子拿出在公司当HR的状态,开始招募人生合伙人。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浏览了2000+的简历,线上面试100+男嘉宾,线下面试30+。她有自己的准则。家庭和学历是她筛选的重点。兴趣爱好特别合不来的,不会考虑。对方最好有自己的社交圈;能一起尝试新鲜事物,不扫兴。带着这些标准,她看中了一份简历。

简历的男嘉宾名叫星宇,他给自己下了一句话定义:一个幸福的人。他提到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小康水平,家庭和睦;从小成绩不错,身边好朋友很多,没有经历过挫折,一帆风顺地长大。毕业后先是在北京,后去到上海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大厂,事业处在上升期。他写下对伴侣的要求:希望你有一个领域是闪光的;对自己的工作有认同感和价值感;如果你英语不错,会做饭,是一个加分项。

他们都给对方的简历打90分。后来他们在线上通话了100个小时,见面之后开始同居,一年后,两人步入了婚姻。

椰子和星宇是一对奇异的相亲样本。他们都认定对方是彼此经过筛选后最合适的那个人。对椰子来说,对方的简历每一项与她都是匹配的,“他正好满足了我所有对爱情细碎的点”。星宇把伴侣拆分成“软件”和“硬件”,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门当户对,属于硬件,硬件合适能合伙开公司。

我对这段关系感到好奇,婚恋真的有方法论吗?通过层层筛选是否就能面试到完美爱人?椰子和星宇分别接受了我的采访,在他们各自的讲诉中,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逻辑和结论,甚至双方都讲过一模一样的话。过程中,我们聊到了爱情。椰子把爱情拆解具象化,核心在于了解自身对亲密关系的诉求,“如果能get到对方,相处会非常愉快,产生多巴胺,爱情可能就到了。”星宇说,选择她,是因为她合适。

一旦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价值置换的体系之中,价格其实已经定好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确认关系后,他们重新聊起相亲这件事,椰子找出自己第一版简历,星宇看后给了她公司合伙人似的反馈——如果我当时看到的是你第一份简历,我会对你没有兴趣。

以下是他们的讲诉。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不跟她(他)结婚一定有理由

椰子:“婚姻是一场投资,你不能指望这件事,一次就做对。”

我23岁开始相亲,是因为很早就意识到:如果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拥有一份美满的爱情,不太可能靠天将缘分,一定要提前布局,提前努力。

在恋爱实践中,现实和预期之间会发生偏差。我最早谈恋爱是在上高中,对方是以前的小学同学,两家父母都认识。像那些青春言情小说一样,我们稳定地谈了三年,因为没有考到同一个城市的大学而分开。

我们同在郑州城市里长大,但家庭环境截然不同。他父母总是争吵,这也间接影响了他在亲密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有控制欲,且缺乏安全感。比如周末要去补习班,如果对方一段时间联系不上,他就会疯狂发消息或者一直打电话。他会责怪:“为什么你一直不理我?”他很需要对方及时给予反馈。

这段关系我更多的感受是,不轻松。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底层的性格影响非常大。我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辈都是大学生,爸爸是高级工程师,妈妈是大学教授。他们的知识、谈吐和生活习惯都塑造了我,从小他们给了我许多爱和鼓励。我当时想,再处对象,我更倾向于找家庭关系和睦的,会对对方的家庭有预期和要求。

后来上大学,有一个男生追我。他长得很帅,有自己主见,他担任类似于班长或者学生会会长那样的角色,整个人都在闪光。我一下子被吸引,很快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那个男生家庭经济条件、阶层都非常好,他的爸爸是单位的领导,妈妈没有工作,是全职太太。作为独生子,父母对他甚至有些溺爱。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不太尊重女孩子,大男子主义很严重。我受不了,体验感很差,很快就分手了。

我发现这件事是源于我们缺乏了解,我就是图他长得帅,这么肤浅的原因就在一起了,很容易就翻车。

临近毕业,我很谨慎地又谈了一段恋爱。吸取了之前感情里的经验,我考察了对方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包括他是不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能否尊重女生的意见,毕业后在哪个城市生活也有过初步的规划。我们在一起很开心,磨合得也很好。从理论上讲,我们能够彼此支撑着走下去,大概率不会出问题。

但是在谈到结婚计划时,我有些迟疑。一起两年后,我才得知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从老家跑出来打拼,和家里联系并不密切。他父母的工作不稳定,家庭年收入也很单薄。我意识到我们之间会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未来我们要在上海生活,买房,压力会很大。另一个,婚后也避免不了要和对方的家庭相处。

抓马的事发生了。他的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对我说他们夫妻俩把孩子带大不容易,送他到上海上学,培养成人等等诸如此类地话。听完之后,我很不适,我觉得这家人我相处不了。

那通奇怪的电话之后没多久,我们的感情就以他出轨结束了。

后来我通过其他渠道,旁敲侧击地得知和他交往女生的背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老实说他们俩都更匹配。那一刻我释然了,他作出了选择,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合适。

结束一段不合适的感情,我已经23岁了。婚姻是一场投资,你不能指望这件事,一次就做对。需要早点从实际接触中观察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需要早点开始买断自己和对方的潜力。

上班后,身边许多30多岁的单身姐姐,她们经常会说,找对象要趁早。她们表现出一种焦虑,尤其是职业女性,等红利期过去,在婚恋市场的价值会大跳水,要去30岁之前把自己抛售出去。

我对自身有清楚的认知。事业上,我是一名500强公司的打工人,负责企业内核心团队的培养,拿着还不错足够在北上养活自己的薪水。也做出一些成就,比如连接过很多行业大咖,带过的项目被媒体报道,也在最年轻的中国企业培训大会上做过分享。我对未来的发展预期非常简单粗暴,我想在35岁的时候实现年薪百万。

我对自己有要求,对伴侣的要求也很高。要找到同样优质的男性,不如早点开始,比如在23岁的时候就去找。

星宇:“我问自己要不要跟这个女孩结婚,答案是:‘不是’。”

我觉得大多数男生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是不想结婚的。那时我刚毕业,谈了一个女朋友,我们在一起挺开心,其他的不会多想。

对我触动很大的一件事,是去参加最好的高中兄弟的婚礼。看着他在台上讲话,我真心地祝福他,也对婚姻有了具体的想象。当时我和女友在一起两年,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和她站在上面,会愿意和她结婚吗?我觉得可能不是。

谈恋爱和结婚是两件不同的事。学生时代谈恋爱,很单纯,比如这个人有趣,长得好看,谈得来,就这些。两人在生活中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太会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刻。婚姻不是这样,它代表的是两个家庭。我很确定自己会进入婚姻,那么就存在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我愿意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为什么我不愿意和当时的女友进入婚姻,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些很底层的东西,不合适。

比如,对于生气这件事的处理,她会冷战,拒绝沟通。谈恋爱的时候,我觉得问题不大,女孩子有脾气我可以哄。遇到看法不一致,争吵,她不会让步,大概率也是我先低头。事后冷静下来,我想和她交流,她不理解、不认可我的这套解决方案。那种无力感是,无论你说什么,她都拒绝。婚姻是和对方相伴30年、50年,甚至更久,沟通顺畅这件事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时我们都是25岁左右,在我考虑完这件事之后,还要不要和她在一起。及时止损,对双方都是最好的选择。

分开后的一年,我有了第二任女朋友。她很有意思。我当时工作在北京的中关村,是典型的互联网男,她在国贸,比较有艺术气息。坦白说,我生活中没有出现过这类女孩,她一开始就很吸引我,这段恋爱我很上头。

谈了两年后,愿不愿意和她结婚的想法又出现了。理性分析,我觉得我们俩不太合适。

她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到自身的情绪当中,没有太多的朋友,生活很宅。我是一个外向的人,除了亲密关系我还有一堆朋友,每个周末我喜欢和朋友出去喝酒聊天。很多次,我发现她在这个场合很不适,她融入不了我的朋友圈。

本质上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于是,也很快分开。

两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会从他人身上照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地看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人是适合自己的。比如,沟通这件事,我会很在意。再就是彼此的社交圈,朋友,会考虑一些现实,家庭、经济条件、职业发展等等问题。

婚姻是找一个物质条件相近的人,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抗风险的行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如果婚恋有方法论

椰子:“用找工作的逻辑找对象,有意去培养自己的需求和选人意识。”

我对相亲这件事并不排斥,它只是一个工具。我的性格就是想干就干,当我确定了要做这件事,是一个很疯魔的状态,很着急,想要多认识人,多见一些。

首先要给自己写一个资料卡,第一次填写个人简历,我写得非常粗糙。只是按照相亲APP上的模版填写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些简单的对伴侣的想法。想想看写简历的场景,最多的时候就是找工作,呈现的都是你的工作能力,经验、职场规划。

到了相亲做介绍,一般人都难以说清楚,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婚恋观是什么,以及人生的规划。等真正下笔,你会发现这个东西特别难填。

我找了一张个人照片,我不喜欢大头自拍或者写真照,过于美颜或精心包装,都让人缺乏真实感。我长得不算漂亮,属于有生命力的女孩,更希望看到照片的那个人能一眼看出我的这个特质。最终,我选了一张旅行途中的照片当作头像,用相机拍摄的,质感看起来好一点。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帖子里我写的是对方合眼缘,没写出来的是,我比较喜欢爱笑的男生,温和一点的长相,眼睛小一点,我不太喜欢那种浓眉大眼很标志的长相。刷简历的时候,一个看眼缘,一个看学历,根据之前的恋爱经历,对方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这么先初筛一波。

我相亲最初的方法论来自于个人经验的总结——用找工作的逻辑去找对象。我在一家地产公司做HR岗位,也做企业培训,找对象这件事和找工作特别像,都是有意去培养自己的需求和选人意识。

我给自己布置任务,计划一旦开始,无论工作多忙,都要为此去投入相应的时间。刷人是一项策略。10人中,没有合适的对象,100个里可能有。在2020年到2022年的500多天里,晚上回到家,我拼命在各个相亲平台上刷“简历”,看用户主页,感兴趣的人就主动去聊一聊。

通常时间的跨度因人而异,有的人线上三两句聊天就能判断对方是不是要找的人,在这三两句里,我马上就能感受到对方是否热情、脾气好坏,甚至通过措辞习惯来判断三观。

一旦不合适,我就立刻关闭对话。有的人可能就吃饭、看电影这种全套,有的只是吃一顿饭,之后不会再见。

如果有觉得还不错的男生,我会把他们的信息整理到一张Excel表格里,从家庭,学历、阶层、性格等进行匹配,量化。

线上和线下的相亲局我都积极尝试,这样实践了一年,我感觉失望多一些,会怀疑,市面上是不是没有好男人了。

刷了近1000个男人,我最大的一个印象是,大多数男生都是“普信男”。和他们沟通,会觉得他们特别像在孔雀开屏。

但相亲可以作为一个窗口,是一次自我探索的绝佳机会。在意中人出现之前,系统地对爱情观进行梳理,挖掘内心深层的情感需求,通过严谨地挑选,确保能面试到那个完美爱人。

对我来说,彼此兴趣爱好相投特别重要。这背后折射出许多层面。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他是航天方面的工程师,各个条件都不错,人也不错,我们出去玩了许多次。后来我觉察到我们之间有很微妙的差别,在于我和他单独出去玩的时候,体验感很好,但我发现认识我之后,他的朋友就变成了只有我一个。有时,我提出一群人去打桌游或者露营,我能叫了一堆朋友,他没有朋友加入一起。由于他对朋友社交很弱,当我想一起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会跟你sayno,他没有兴趣,不想干。

在接触他之前,我没有意识到,社交圈丰富的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是真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一些世俗看得见的条件。我发现自己以前默认的很多标准都是毫无来由的,比如不能找比自己年纪小的,要找一个比我更优秀的,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了。

当我想得更清楚,我就开始优化自己的简历。花了500字描述自己:包括性格开朗乐观,和熟人话很多;家庭氛围很好,三观正;旅游爱好者,上学的时候去了10多个国家,拍照修图拍视频都很在行等等。也加上了一些对伴侣更细致的条件,比如热爱生活,社会经历较为丰富,两个人在一起能顺畅沟通诸如此类。

这样调整之后,我觉得我准备好了,如果有一个完美地符合这些共性的男孩出现,我一眼就会把他认出来。

星宇:“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硬件画叉,软件打勾。”

要我从男性的视角看,为什么传统的相亲市场男性偏少,我觉得是因为男性这种性别所带来的特质,我们讨厌被筛选,其实是一种害怕。

一旦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价值置换的体系之中,难免会有比较,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势必就会落入下风,而且这种筛选大概率会落败,关乎到自尊心,我觉得男性都会恐惧这件事。再一个,男性流通少,是因我们对于择偶没怎么迫切,按照世俗标准,男性年纪大一点,也能接受。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观察到如果说相亲平台上注册的女性偏多,那么观看的人大多是男性。比如注册的女性大概是50%-80%,浏览的男女比例可能是6:4,甚至男性更多,这是我的猜测。

我会去浏览女孩的资料,但很少主动发起聊天,其他男性可能也是一样。原因很简单,让一个男性从10个女生当中挑,他不知道该怎么挑。男性在择偶这件事上逻辑性很弱,在选择上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大多数相亲网站的设置,展示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基本信息,不足以判断这个人合不合适。更深层的原因是,许多男性没有想明白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传统的相亲平台不抱太大期望,用这个方式,遇到各方面合适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太浪费时间。但有一次我在一个生活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个帖子,他问:“上海的你,择偶的标准是怎样的?”有许多人跟帖,内容很实在,我想我也可以写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总结一下我自己。

我对自己一句话定义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的童年成长很幸福,家庭和睦,爸妈很爱我。从小成绩也不错,有许多好朋友,一帆风顺地长大。为什么我强调这个事,工作之后,我发现人各有各的境遇,大家在各自的学生时代或家庭生活中都有一些辛苦的地方,像我这样家庭和睦平安长大,其实是少数。

家庭和睦能带给人足够的安全感。我常常有这种感受,当你有足够安全感的时候,做决定不会有束缚。你看那些裸辞的人,他们要么是工作后自己变强了,要么是家庭条件不错,才敢于作出这样的选择。

这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内心能够长出这种自信,对人的塑造非常大。我记得,当时我在帖子里写下对伴侣的要求,其中一个是:我希望你有一个领域是闪光的。我可以接受任何领域,比如运动健身,做饭,甚至是化妆。

背后的逻辑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对方学习能力强,能够把一件事做好;另一个是事做好了,人就变得自信了。包括在工作中,你是否认同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很重要,是我筛选的一个标准。

你要问我传统的门当户对重不重要,说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当然是重要的。我会重点关注对方的学校和家庭。在相亲市场,先关注条件,基于条件匹配之下,才会去谈其他。

一个事实是,你是什么样的条件,你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伴侣。跳不出这套体系的规则。女的想傍大佬,男的想靠富婆,这个概率跟中彩票头奖差不多吧,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属于脑子没有想清楚。

我的简历除了一些客观描述,还会有一些逻辑表达,比如我希望对方原生家庭很幸福,希望她来自一个好学校,其实也在相应的说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期待什么样的生活。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县城,父母都是当地的公务员,不属于大富大贵的家庭。我记得2000年那会,我们家第一次买车,我特别喜欢天窗,总价十几万的车,一个天窗要多花2万元,爸妈听取了我的意见,买下了那辆车。我很早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的成员,也承担着家庭分工的责任。

你很难总结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人格特质,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但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勾勒一种人格。

2015年我本科毕业,进入了在线教育这个行业,那会教培刚开始,算是吃到了行业的一点红利。2021年我从北京去往上海,当时我28岁,在北京买了房,但还是说走就走。我很明确一点,我不会找一个体制内的伴侣,这意味着她渴望稳定,我骨子里喜欢冒险,这就不太匹配。

简单来说,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为什么家庭这个事很重要,是因为它属于硬件,这个事没办法达成一致,势必会影响到软件。

对于硬件,要做的就是画叉,看什么是不行的。软件要做的是打勾,勾越多越匹配。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谈亲密关系,谈的到底是什么

椰子:“爱情拆解下去,是你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期待,找的这个人是不是能符合到我未来的期待和人生的设计里。”

第一眼看到他的简历,写得很详细,你知道许多男生的自我介绍写得很糙,能写得这么完善的,说明他想得很明白。再仔细看他对另一半的描述,我觉得,啊,这不就是我吗?他列得每一条我都完美契合。

我印象很深,他写他很喜欢和朋友喝酒聊天,我也是一样时不时就要和朋友聚一下,分享最近好玩的事。我脑子里蹦出一个场景,以后我们两拨朋友凑在一起应该会很好玩。他还写,希望找的伴侣能有一件自己非常热爱的事情,我想他对对方有这样的期待,说明他本身也是一个类似的人。我特别主动地把自己的简历推过去。

一开始也不知道聊些什么,就彼此分享旅游的经历。我俩都喜欢旅游,聊这个话题算是一个破冰。那会他刚从冰岛回来,而我恰好特别想去这个国家,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热情。我跟他说自己去过的海外国家,他表现得很有兴致,我们都属于分享欲很强的人,聊天很愉快。

刚认识那会很特殊,上海还在封控,没法出门,工作也搬到了线上,整天待在家就特别想找人说说话,不然真的要闷坏了。我们又约了几次线上聊天。什么都聊,兴趣爱好,工作生活,尤其是家庭成员构成,家族史。我很直接,想问什么就问,他什么都回答。我觉得这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就很坦诚地把简历发给对方了,这种方式很高效,没有顾虑。

那个时候我心里纠结一件事,我想知道亲密关系这件事到底要怎么推进,就在我们认识没几天,我向他抛出这个话题。我说,我想和你聊下这个事,他说,我们打电话聊。我当时也很想打电话,我讨厌打字聊天,效率太低。那是我们第一次通话,聊得特别顺畅,我已经不记清得出什么结论了,这些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聊得来。

那通电话之后,时不时地我们就拉个腾讯会议发起聊天,他逻辑感很强,天生很聪明,我相亲过程中,他是极少数想得特别明白的人,很清楚自己要找另一半的标准,他的标准和我的几乎差不多。

到见面为止,我们打了100个小时的电话。这100个小时里,我们不像青春期恋爱那样粘粘糊糊,说一些有的没的,我们聊得内容“很干”。我们谈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对家庭关系的看法,聊职业的规划的时候,我发现他工作能力很强,有不错的职位和收入。女生都有慕强的心态。我们的想法很像,原生家庭也很像,越聊越开心。

我们之间是先有爱情。很多人看来,相亲似乎背离聊浪漫爱的初衷,爱应该发自内心,靠相亲不会有爱情。我觉得要想清楚的是,你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还是既想要爱情又想要结婚。我很难在内心被说服婚姻一定要是现实的,它要有充分的爱情,都不是有爱情,而是充分的爱情。

但大家讨论这么多,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爱情教育,对这件事的认知非常虚无缥缈。经历了这么多相亲面试阶段,回头看,我觉得爱情它是可以具象被拆解出来的。

对于爱情的定义,背后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要找一段亲密关系。我是一个很E(外向)的人,很喜欢去挑战一些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又非常的重。我期待的亲密关系是他要跟我一起去探索世界,而且他的好奇心也要很重,他的能量要很足,我们能一起去干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这是我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个很核心的诉求,如果我在跟一个人相处的过程中,他能够带给我一起去探索世界的体验,而且我们能够get到对方的点,那么两人相处就会变得非常愉快,这个时候我会产生多巴胺,心跳会加快,爱情可能到了。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爱情拆解下去,是你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期待,找的这个人是不是能符合到我未来的期待和人生的设计里。而不是说等着一个心动,如果纯粹等着一个心动,我觉得大概率是看脸。

合适和喜欢不冲突。即使在相亲这个市场里,作为女性,我们依旧可以是贪婪的,要婚姻也要爱情。

他和我相亲过的男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会真的去付出很多行动。我印象很深,那会我在找工作,第二天要去面试外企的一个岗位,对方是人力的一把手。他说你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虽然对方是中国人,但也要有应对他英文提问的内容。当时我已经从香港留学回来两三年了,很久没用英语。我想算了,反正是中国人,他很坚持,开着视频拉着我一遍遍演练,直到凌晨一点才结束通话。

我身边有许多女性朋友,她们谈恋爱时男生会觉得这是你的事,不会为对方付出时间精力。他把我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细心,有耐心,如果我想找一个伴侣,我很希望他是这样子的。

像是心照不宣,你就觉得我们应该会在一起。当时他也处在工作的动荡状态,有一次他突然提出要不要考虑一起去杭州工作。我有些犹豫,想着要换城市,大概率我们没什么缘分了。但我能感受到他也蛮喜欢我的,相比较而言,人比城市重要多了。商量的结果是我去杭州,我面试拿到的那份offer,对方很开放,能够远程办公。

这之后,我们没事就去网上扒拉杭州的房子,问对方这个地段可以吗?你喜欢这个装修吗?很认真地去规划未来的生活。等到解封后,我们见面,很自然地确认了关系。

很有意思的是,确认关系后,我们重新聊起相亲这件事,我在遇到他的时候,个人简历已经迭代了很多版,可以说从一份实习生简历变成了一份优秀的职场精英。我突发奇想找出自己的第一版简历发给他,他看后给了我公司合伙人似的反馈——如果我当时看到的是你第一份简历,我会对你没有兴趣。

我能接受这件事。这说明这一年多我是有成长的,对自己的认知变清楚了,也能很准确的把信息传递给别人。你一遍遍地梳理了自己,这件事带给了我很大的受益。

星宇:“找到完美爱人的前提是,你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爱人,爱人是相互的。”

我的简历挂网上一个月后,就碰上了椰子。她把简历发过来,我浏览后印象分挺高,可以打90分。“硬件”没有打叉的地方,至于“软件”看起来也在打勾的路上,可以接触看看。

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用了一周的时间,把彼此从小到大的经历都聊了一遍。比如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爸妈对自己的培养方式,学生时代有什么有趣的事,怎么和朋友相处,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如何选择工作等等。当你开始深入了解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这个人就变得有温度了。

对于我而言,聊天的心态是开放的,不会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评估我们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没有人喜欢被审视,如果抱着这种心态,你很难推进下去。

大概在跟她聊完家庭关系和对未来期待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非常合适。她家庭和睦,父母很恩爱,对她很好,安全感和爱很足,从小学习成绩也好,老师也喜欢,人缘也好,这些都是很棒的事情。对她的看法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其实就是动脑子了,你会去认真琢磨,不断地想你要什么,你对未来期待和发展是什么。

恰好我在考虑换工作,之前那份工作是因为我自己不满意。我觉得没有价值,太闲了,干的事也没什么意思。很多人会觉得摸鱼划水不好吗?我不是这样一个人,做不到心安理得拿着高薪摸鱼。

我和她交流,她也觉得这样确实不好。她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执行力很强,想干什么就去干,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从她那里得到了理解,支持,会觉得我们确实很合得来。

我在杭州的工作敲定了,很自然地把她考虑到人生规划里。我很犹豫地跟她说,你有没有考虑杭州的公司,有没有兴趣一起去看看?这个要求听起来非常离谱,如果我有闺女,她和人线上聊一个月就要换城市跟过去,我会把她的腿打断,是这种感觉,我完全不赞同这件事。但她很open,愿意认真考虑。

很多事情接不接受,也分人。举个例子,我辅导她面试,是在提建议,没有立场去要求她,我只是说你这样做会更好,她也认可这件事,能一起把一件事做好,这是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如果没有她的正面反馈,我俩不会最终走到一起。

其实我还是被动地去相亲,不像椰子那样主动出击,在池子里找钻石。你问我们通过相亲,设置许多条件,层层筛选,通过这种方法,能找到完美爱人吗?我的答案是,可以找到。但有一个前提,你本身也是一个完美爱人。爱人是相互的。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好的个体,他可能本身就不够好,或者受成长经历的制约,成为了当下的样子。

但是如果他能够认清自己,知道什么样是合适的人,他能找到适合他当下的完美爱人。这事有迹可循的,是可以做到的。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婚姻就是两个人开公司,共同经营

椰子:“我们的轨道,目的地是相同的,这一路和这个人相互扶持抵达,就很好。”

我觉得自己这套找对象的方法论很实操,先看简历再面试,相处合适下offer,接着开始同居,这段期间,也是最终走入婚姻的试用期。

试用期就会有磨合。我俩对家务的容忍度不一样。我看到家里乱,都会动手收一下,但他更能容忍这种乱。这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也是家庭合作分工的问题。我看到太多家庭为这件事争吵,女方会觉得丈夫不为这个家付出,或者他不爱你,为这一件小事牵扯出很多层。

我们会商量一个明确的家务分工。比如我做饭他洗碗。但你不能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做,就像加班回来晚了,就是不想今天干。这个事就变成你愿不愿意体谅对方?明天做行不行?另一个解决方法是,我们定期会请阿姨打扫。大部分家庭矛盾靠钱都能解决。

钱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婚恋关系中,为伴侣提供情绪或情感方面的价值。情绪价值这件事很私人,像我今天遇见了一件不开心的事,我希望伴侣能够和我一起骂领导,但站在男生的角度,他更希望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帮你把这个难关度过了。它反映的底层是他是不是真的爱你,关心你,至于他用什么方式来关心,你可以直接提出来。

我们之间有个约定,凡事都能沟通,不让对方猜。感情要想长久,靠的就是沟通。

相识一年后,两个人决定结婚,我们很严谨地开了一个婚前讨论会,把婚姻里可能面对的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说。 比如生不生小孩,生小孩谁来管娃,未来老人的赡养,过年回谁家等等。

举个例子,家庭收入这件事,两个人怎么分工,谁能做家里最主要赚钱的人,这件事背后影响了什么?我们商量的结果是,如果说他赚钱的效率极高,那么这份工作就他去干,相应的我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两个人都在家庭的不同维度上作贡献,不分大小。

事实上,我俩现在的状态都是创业者,自己单干。我是一名独立摄影师。说来很神奇,摄影只是我的一个爱好,今年3月份,我们去日本玩,过生日他送我一台新的相机,价格比我原来的贵很多。那天晚上,我盯着那台相机,随口念叨着买这么贵的相机,应该用它当生产力。他当时就说,你是不是想用相机干点什么,咱俩来聊一下。我们特别认真,想这事该怎么干,目标客群是那些人,该怎么去实现。想清楚后,我就辞职了。

当初找伴侣,我说要为自己的人生招募合伙人,这段关系中,他拿出合伙人的精神,支持我,给我鼓励。有时晚上11点了,两个人还在工作,我俩相互说,今天可太棒了,我们今天干了好多事。你会觉得两个人很幼稚,但又是很可爱的。

我们的轨道,目的地是相同的,这一路和这个人相互扶持抵达,就很好。

星宇:“现代的公司管理是一个很牛的领域和艺术,用在家庭管理上,逻辑是相同的。”

以前我觉得婚姻是一个枷锁,是个责任。领证的头一天晚上,我在看婚姻法,我跟她说看看我以后会受到什么限制,有什么枷锁。当然是我开得一个玩笑。我很认同椰子说的,婚姻就是两个人合伙,一起走完人生。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困难,能不能一起去解决,能不能保持好好的沟通,都是不确定的。

我们现在才二三十岁,人生还有50年,会不会一直同频呢?回答不了。我只能说现阶段我选择一个概率最大的,怎么判断概率最大,是因为我俩的底色是一样的,我们的原生家庭、童年经历、世界观、三观都一致。

我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在这个过程里,我的心态时常要作出调整,我得去做,要不然结果不太好,我大概是这样一个性格。很简单,比如说做家务的时候她不高兴了,我也不想做,可能会带来一些更不高兴的结果,那个结果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也不愿意吵架,我就在两个中选择一个还行的,我就会去做。

如果你的认知能从这个方向去转变,很多事情在我看接受起来还蛮轻松的。

我观察到我们父辈那代人,哪怕亲兄弟兄妹之间,还是会有一些间隙和不愉快。把话说开来其实都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这些事可能就是一些情绪。

我们家经常开会。现代的公司管理是一个很牛的领域和艺术,用在家庭管理上,逻辑也一样。意见有分歧,分别列出123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执行,又简单又高效。我们聊过许多话题,比如我给我妈花钱买东西,要不要给你妈也买,双方父母要不要一碗水端平?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按需购买。我特别喜欢罗翔说的那句,法律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这代人是不会退休的,也不再有所谓的“铁饭碗”,我觉得在公司里面打工打不了一辈子,迟早要出来,做点什么。从杭州辞职,我们回到了上海,现在我靠外包给一些公司做咨询业务,赚点零花钱,维持房租。这是临时的一个状态,我还在探索自己想要做什么。

2020年我在北京回龙观买了一套房,总价500万,房贷一个月1万五。今年我把房卖了,还跌了百分之十几。卖房是因为我们两个没有稳定的收入,房贷会有压力。短期内我们不打算买房,每个人都想要房子,但客观上你做不到。

这件事本质上还是出于安全感。在那么多不可控的事情中间,我有一个很好的伴侣,这件事极大的增加了我人生的确定性。我觉得我们这个相亲样本是值得大家去参考借鉴的一件事,不为相亲而相亲,把自己想清楚,是为了更自由地去选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