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后,IPO变慢了吗?

2023-08-13 11:05:34 - 经济观察报

注册制后,IPO变慢了吗?

导读

壹 ||根据Wind统计显示,7月A股除北交所新增一家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IPO外,其余沪深板块IPO均为“零申报”。

贰 ||一位华东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企业明显感觉IPO难度变大,此前监管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要求进行过调整,突出申报企业的科技含量要求。

叁  ||  证监会2月1日也在新闻稿中强调,全面实行注册制后,主板定位是突出大盘蓝筹特色,明确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目前只能耐心等待。”

一位属于大消费行业的拟上市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在向交易所递交申报材料后,交易所尚未披露其材料。

多位IPO环节市场参与人士告诉记者,感觉IPO节奏似乎突然间变慢了。这些人包含了拟发行企业、券商投行、财经公关人士。

在刚过去的7月份IPO申报情况在市场上引发了讨论。根据Wind统计显示,今年7月,除一家北交所公司申报上市外,其余A股板块没有新增企业申报。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7月零申报这一异常情况是IPO首发放缓的信号,但另一部分声音认为并非如此。值得关注的是,除申报数量外,从整体来看,IPO首发上市企业数量较以往并未出现异常。截至8月11日,今年共有224家企业在A股上市,实际募集资金超过2800亿元。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各方对注册制理解也更为深入,同时A股市场的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上述变化也体现在IPO各个环节。自2023年2月全面推行注册制以来,一方面,各板块不断强化定位,对申请企业的行业要求、上市条件都做出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另一方面,审核问询思路的变化以及审核效率也在逐步提升。“这对企业的上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注册制后,IPO变慢了吗?

零申报背后

从申报情况来看,企业申报意愿有所下降。根据Wind统计显示,7月A股除北交所新增一家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IPO外,其余沪深板块IPO均为“零申报”。

中和投资总裁顾翀告诉记者,零申报这一情况出现部分受财报时限的影响。“大部分公司会集中赶在6月申报,所以7月一般是当年的低点”,但他也表示,零申报确实比较少见。

一位华东投行人士进一步解释称,财务报表的有效期仅有半年,若拟IPO企业以上年度12月31日为财务基准日,就必须在6月底完成申报,否则7月就需要加期。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赶在6月底前完成申报,而完不成的企业则会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在补充财务数据后,再进行申报。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告诉记者,每年7月都几乎没申报的,有也是零星个别申报,这其中是因为财报有效期。此外,他表示,出现零申报情况的原因在于,从整体上,首发数量实际有所下降。“IPO审核节奏和批文节奏都放缓了,实际上市家数也是减少的。”

从实际IPO上市首发情况来看,IPO首发家数并无发生太大变化。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6月和7月,IPO首发家数分别为39家和37家。而去年同期,IPO首发家数为31家和34家。此外,从整体上,2023年1-7月,A股首发IPO企业数量为210家,募资金额为2478.71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05家,3504.52亿元。

若剔除掉北交所后,IPO首发数量和募资总额下降趋势变得更为明显一些。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包含沪深主板、科创板与创业板2023年1-7月首发公司数量为162家,去年同期为180家;募资上,今年为2387.11亿元,去年同期为3462.41亿元。

央行发布的2023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6亿元,同比少651亿元。

注册制后,IPO变慢了吗?

审核趋严

一位华东财经公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其明显感受到IPO节奏有所变化。“不只是从7月,从今年以来,我们感觉到IPO企业申报意愿降低,拿到项目数量减少,IPO整个财关行业变卷。”

一位华东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企业明显感觉IPO难度变大,此前监管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要求进行过调整,突出申报企业的科技含量要求。

除IPO申报与首发数量出现变化外,记者注意到今年在IPO企业终止情况也出现细微变化。

在A股IPO终止企业数量方面,据汉鼎咨询课题组统计,2023上半年A股IPO终止125家。较去年同期,今年的终止企业数量下降了11.3%。2023上半年过会企业数量为175家,较2022年同期,下降23%。

汉鼎咨询指出,结合上会企业数量、过会率、上市企业数量几项指标来看,虽然终止数量有所下降,但过会企业数量远远不及去年同期水平。这说明上市审核变得更严谨,进一步可以理解为,这是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想要强行上市的提醒。

此外,记者根据Wind统计了IPO撤回材料的情况。2023年7月,A股有23家公司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3家。而去年同期,A股有21家公司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7家。

除7月外,2023年6月,A股有22家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1家。而5月,仅4家公司撤回了材料。2022年6月,A股只有1家北交所公司撤回了材料,5月也仅是1家北交所公司撤回材料。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2023上半年过会企业数量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3%,而同期科创板的终止和撤回幅度却大幅提升。可见在注册制推行的大背景下,上市审核的标准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趋严。

注册制后,IPO变慢了吗?

注重上市公司质量

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简称“《注册管理办法》”)等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经过4年多的试点之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全面注册制之后,企业发行上市条件将更加包容。

证监会2月1日也在新闻稿中强调,全面实行注册制后,主板定位是突出大盘蓝筹特色,明确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顾翀告诉记者,提升资本市场活力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不变的大方向,这就需要持续提升资本市场主体的质量,才能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这也可以看做是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而在前不久,有传闻称,监管对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递交材料申报的企业以及大消费企业审核将更加审慎。

此前,多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内部目前对于第五套标准确实趋于谨慎。

顾翀分析称,“我们也在不断观察和分析审核问询思路的变化,整体来看,目前的监管能力和效率都在显著提升,这也倒逼上市主体、保荐机构和投资机构不断优化自身能力。所以我们会更关注企业的核心团队实力、产品和技术的领先性和稀缺性、持续盈利能力和利润情况,市场竞争力等。”他表示,将尽量避免出现投资企业“讲故事”和“变脸”的情况发生。

王骥跃则表示,“目前不光大消费类,行业上不属于明确支持和鼓励的公司,要先去监管沟通确定是否符合板块定位。”

在部分投行人士看来,注册制下,监管理念和方式也需要符合注册制理念,通过公开透明的规则和监管措施给予市场稳定的预期。

另一位投行负责人则表示,此前市场曾流传资本市场IPO红绿灯制度。他也认为,应将红绿灯制度具体成文公示,同时建议对行业进一步细化。

该人士以医药行业举例,指出部分公司依靠一两个大单品支撑销售和利润,并且没有建立可持续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应被谨慎考虑。“医药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同时医药企业的特点是不会投资其他行业。这导致这些公司在获得募集资金后,投资某个产品几亿产能后会导致行业迅速出现过剩。”他认为,这部分公司产品弹性不足,“医药行业不是大消费,今天多买一些多吃一些就能把这些产能消化。”他表示,应鼓励医药公司进行并购,让医药行业进行整合才有可能出现大公司。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