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用科技造福更多听障人士

2024-08-13 12:35:18 -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超

“微笑。”当2002年出生的陕西小伙孙作瑀对着由他的团队设计、制作的手语翻译器说话时,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卡通人物挥舞起双手,将其翻译成手语。孙作瑀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产金融合学院的本科生,他致力于用科技改善听障人士的生活。

孙作瑀患有小耳症(一种耳朵先天发育不全的畸形),左耳听力受损。走在路上,他有时听不清楚汽车的喇叭声。与人交流时,孙作瑀也遇到过答非所问的尴尬。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能够设计一些改善自己生活的“小产品”。

2021年,孙作瑀进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就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他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考虑,孙作瑀选择进入该校成立的一个公益性社团——创行社。该社团的主旨是关注弱势群体,用商业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孙作瑀表示,社团的活动与自己的“小梦想”高度契合。

他与学姐、学长们一起在校内创办公益自习室。该自习室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习空间,也为其提供所需的线上、线下工具。“自习室是收费的,我们将所有的收入都直接捐给苏州残联。”孙作瑀介绍。

2022年,孙作瑀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太仓)继续完成学业。结合之前的经验,他想要更加直接地帮助弱势群体。

2018年7月起,我国实施《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孙作瑀调研发现,听障人士受教育程度、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使用的部分手语并不标准,“有许多手语动作是一个地方的听障人士约定俗成的”。

孙作瑀也发现市场上有部分手语翻译器。但是这些翻译器翻译的手语内容并不十分准确。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孙作瑀直言:“经过手语学习后,其中的难题十分显而易见。”

原来,面部表情在手语中承担一定的表达语义作用。

“相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所反映出的手语内容就不一样。”孙作瑀表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手语翻译器一方面不能精准识别表情,并准确翻译成文字;另一方面,也不能将丰富的表情展现在翻译器屏幕上。

能否自行设计一款手语翻译器呢?孙作瑀有点子、有商业化理念,但相关技术是他的“拦路虎”。

当他将相关情况与老师分享时,该校产金融合学院助理教授计琼、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副教授李华康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两个人都希望帮助孙作瑀,让他天马行空的创意成为现实。

随后,孙作瑀架构出一个完整的团队。他结识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胡浩琪、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孙嘉璐等“技术宅”,并与他们一起进行设计工作。

手语中,“微笑”和“我喜欢”这两个词的手部动作完全一致。区别是,相较于“我喜欢”,表达“微笑”的手语时,面部要带有笑容。孙作瑀团队设计了一款动漫人物模型,并为其添加微笑、难过等8种基础表情。

目前,他们还要将一些地域性的手语动作输入进手语翻译器内。在设计相关产品的同时,孙作瑀开始与江苏省太仓市当地的无声咖啡店商讨合作的可能性。他们希望,无声咖啡店成为手语翻译器的第一批应用场景。

进行课外公益活动时,孙作瑀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听障人士在过马路时,无法依靠声音分辨来往车辆距离自己的远近与方向。市面上也有为听障人士提供相关服务的手环。遇到车辆靠近时,该手环就会通过震动,发出警报。

孙作瑀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单个手环只能提示附近有车辆。车辆具体在什么方向,还需要他左右转头、仔细观察四周。此时,听障人士的“迟疑”依旧可能带来交通风险。

“如果是一双鞋子的话,车从左面来,左脚收到鞋子的震动报警,反之也是如此。”孙作瑀将自己的灵感与团队成员交流。他们购买芯片、声音传感器、震动模块等部件,经过大量试验,设计、开发安全预警鞋。

孙作瑀回忆,那段时间里,老师、朋友们经常在社团“扎堆”,“头脑风暴”设计内容。

设计过程中,他们还为这双鞋准备了“小彩蛋”。孙作瑀表示,未来,安全预警鞋如果真的能够推向市场,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后,该团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听障人士识别车辆少、安全系数高的出行路线,让他们在路上“自信、不回头”。

目前,这款安全预警鞋的样品已成功出炉。通过音源分析和超声波传感器,安全预警鞋就可以检测周围环境的危险物,根据声音强弱和距离远近引发不同频率、强度的震动,帮助听障人士分辨声音来源方向,规避视觉盲区的潜在危险。

如今,孙作瑀团队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发明能帮助到更多听障人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