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2024-08-13 17:41:00 - 新蓝网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中国蓝新闻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系列多彩海报,聚焦浙江各地在守护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方面的实践成果。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位于杭州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如今借助5G、VR、AR等手段,参观者可“眼见”良渚先民们渔猎、泛舟、制陶琢玉等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感受当时的宫殿建造和仪式庆典。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但,在对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之路上,如今“良渚人”的目标不止于此。

良渚古城遗址是处在复杂型潮湿环境中的超大型土遗址。它相比干旱环境中的土遗址,在裸露展示时更容易出现渗水、开裂、微生物病害等保护问题,这些也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存寿命和展示。因此,目前良渚已发掘的三百六十多处遗址大部分都被回填保护,深埋于地下,只有老虎岭水坝遗址和南城墙遗址在层层保护下得以向公众展示。

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全球范围内尚未有成熟解决方案。对此,良渚古城遗址监测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告诉记者:“如果我们能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技术或者保护材料,就能让游客看到城墙、水坝等的真实模样,也能让更多南方的潮湿环境土遗址‘重见天日’。”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22年7月,良渚遗址管委会与敦煌研究院正式“牵手”。依托敦煌研究院在土遗址、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及文化弘扬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双方围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土遗址遗产监测、数字再现等内容开展项目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多层次、高水平、长期性的战略合作。

今年7月,全国首个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启用。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模型模拟、生物、化学等7个分室组成,目前主要研究重点是改进现有的遗址生物防治技术,并开发遗址保护罩自动控制系统。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同期,良渚遗址管委会成立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学术委员会,并分别与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签订了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整合各个科研院校的专业资源开辟了新的渠道。

据高海彦介绍,从北城墙遗址起步,到成立专门的监测保护研究基地,再到实验室的筹建、落成,良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的鼎力相助,经历过许多重要节点,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和经验。“在我们共同努力下,首次提出了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新思路,打造了效果显著的应用展示点;创新研发了植物与微生物绿色防治试剂,有效抑制了遗址本体表面苔藓、霉菌等病害的发育;构建了重大风险‘预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控机制,探索出了土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文化中国行·浙江何为丨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有望重现“真容”

△依托“良渚遗址5000+”应用,地表水位、土壤温湿度等庞大数据能够“一览无余”。系统还能模拟恶劣天气下降雨量、水位、土壤湿度等关键要素,并自动发布相应的紧急预案。

寻求遗址保护的创新应用是一条长期之路。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说,目前仍有不少疑问等待解答:“渗水的来源和路径是怎么样的?如何应对青蛙打洞、蜂类筑巢等问题?我们希望接下来通过研究,能够找到答案。”

相信,对于遗址保护怀有敬畏之心的“良渚人”们,一定能探索总结出这一领域的“良渚经验”,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土遗址保护和利用作出积极贡献。就像孙海波两年前的畅想一样,“实现合作到主动研究,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本文部分综合新华网、潮新闻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