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挫折学李白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2023-09-13 02:34:37 - 封面新闻

张一南对话传习志愿者:

遇到挫折学李白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9月12日,名人大讲堂开启“李白文化季”,张一南在阿来书房开讲。

遇到挫折学李白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传习志愿者苏鹏向张一南老师提问。

9月12日下午,名人大讲堂迎来“李白文化季”首期讲座。北大国文课人气教师、文化学者、作家张一南,以“李白的蜀乡情结”为题,通过《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静夜思》《蜀道难》等诗作,讲述了李白在蜀中的“童年回忆”,分享了他在长安接触到的“西域文化”、所受到的“儒家文明经典”的文化教育,以及李白与蜀道之间的文化渊源、蜀乡情结、蜀道的历史意义等。

现场,不少观众或用电子设备记录讲座要点,或在笔端实时记录,不一会儿就写满几大页。其中,就包括现场的四位传习志愿者。在听完讲座后,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苏鹏认为,“李白不像一般的文人在经、史上多下功夫,而是顺情而动,喜欢任侠精神、纵横之术,具有典型的‘叛逆意识’。”

面对苏鹏提出的“如何解释李白的‘叛逆意识’与他的‘蜀乡情结’之间的关系”时,张一南表示:“李白并不是不在经史上用功,他很熟悉儒家经典,很熟悉《战国策》,只是他可能不太像后来宋型文化中为了考科举那样去读,或者为了做事去研究史,其实他对传统继承了很多。但蜀中文化,尤其是大一统王朝的前半段,蜀文化呈现一定的保守性,因为这里始终是相对封闭的,所以更多地保留了原来乱世中的做学问的方式,比如喜欢《战国策》,司马相如受战国勇士文化的影响,李白喜欢战国,苏轼喜欢战国。战国是个乱世,在大一统的时代,真正会看风的早就去研究大一统的学问了,《战国策》不再适合大一统时代,但是蜀人好像稍微滞后一点,好像总是抱着过去的学问。但其实是他们对还很自由的时代的一种怀念,一种保留,这是我的理解。”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王曦成,则对李白从三峡出蜀的路途趣闻感兴趣。对此,张一南从李白诗作《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讲起,并对比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阐述“李白在出蜀的时候不是光看了奇闻逸事,他处处在看典籍。李白是读了很多书以后出蜀,他处处看到的,这个是我原来在书里看的,这个是我偶像(谢朓)写的。”

面对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袁林励提出的“李白对后世哪些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问题,张一南直言:“后世学李白的人不是太多,因为李白不好学。首先李白更多的是六朝的集大成,可以说六朝文学的每一个现象到李白这儿都有个交代,然后后面再学李白就难了,后面主要是学杜甫。当然对李白也有继承,比如李贺,李贺诗中那些烂漫的想象是来自李白的。后来我们又有了新的文体,我们在填词的时候,还可以再学一遍李白,包括苏轼有些地方,就得益于李白。”

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黄一,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情感问题等现实问题出发,请教张一南“李白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态度对青年人的启示”。张一南坦言:“李白也受过很大的挫折,他本来一度以为他要做翰林了,这是他真正的理想,他也想为盛唐出一份力,但后来一直没做成自己最想做的事,被‘赐金放还’了。有一些事情,是他做不到的,有些事情,是他无法接受的,他发现这条主业的路断了。之前写诗是副业,只是作为一个文人必须写诗,主业的路断了以后,他还在写诗,我们今天能记住的人不是什么做了翰林的,我们记住的是能写诗的,记住的是李白的诗,特别是很多诗是他被‘赐金放还’以后写的。写诗才是李白来到人间的事。”

张一南以此鼓励年轻人:“有时候我们遇到挫折,你要静下来想一想,你真正擅长的事情、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个不会因为哪个工作拒绝了你,你就做不成。要反过来想,我来人间是要干什么,我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是什么,把这个东西坚持下去就好,不用非要在翰林那条路上钻牛角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陈羽啸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