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多家上市公司瞄准海洋能
近日,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从陆地试验向海上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在A股层面,不少上市公司积极加入海洋能相关赛道,促进企业发展。
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从陆地试验向海上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海洋温差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之一,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由温度差而形成的热能,在各类海洋能中储量最大,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我国海洋温差能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巨大。
不久前,“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我国南海水深1900米处海域开展了首次海上试验。试验发电总时长超过4小时,最大发电功率16.4千瓦。此次海试不仅证明了自主研发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原理可行,还实现了发电利用的实用性验证。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宁波表示,该次他们攻克了小温差宽负荷透平发电、深海保温取水、冷水管路安装工艺等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南沙高质量产业集群优势,系统整合了多方优势企业资源,该装置国产化率达到100%,成本低,机动性强。
政策方面,国家各部委先后在多个文件中鼓励温差能发展。
2021年1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大先进储能、温差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领域前瞻性布局力度。
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到,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2022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明确将海上风电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含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的设计、研发纳入其中。
多家上市公司瞄准海洋能相关领域
在政策驱动下,A股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海洋能相关业务。
金杯电工(002533.SZ)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在清洁能源应用方面,公司向用于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含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流等)、水能、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客户销售电磁线和线缆产品。
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线电缆专业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分为电磁线、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三大类,能够生产数百个品种超10000个规格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电、军工、房地产等领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00亿元,同比增长9.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5.32%。其中,清洁能源应用实现营业收入6.82亿元,同比增长13.96%,毛利率达11.72%。
万马股份(002276.SZ)202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万马海洋工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海洋工程设计和模块设计制造服务,海洋能系统与设备制造,电线、电缆经营,电力设施器材制造。
2023年上半年,万马股份实现营业收入72.38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49.55%。
东珠生态(603359.SH)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指出,2023年6月,公司与先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发挥各自平台优势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合作。
东珠生态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与专业研发团队的生态环保公司。公司积极搭建全国性经营网络,分支机构遍布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西、广东、云南、福建、新疆、河北、海南等二十余个省区市,业务范围从华东地区延伸至华北、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全国性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中天科技(600522.SH)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表示,公司积极布局海洋能源领域。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公司积极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坚持科技创新,为我国海风“平价”建设、海洋能源勘探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及创新引领。
中天科技主要经营能源网络业务、通信网络业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提交中国专利申请203件、PCT专利申请7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9件;牵头和参与了70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修订。同时,公司运营印度、巴西、印尼、摩洛哥、土耳其5家境外工厂,设立54个海外代表处和13家境外营销中心,基本实现全球营销网络无盲点覆盖,主营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