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梨教授一个梨把式,老哥俩种梨有高招

2024-09-13 07:00:43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日报

一个梨教授一个梨把式,老哥俩种梨有高招

一个梨教授一个梨把式,老哥俩种梨有高招

本报记者戴绍志

“哥,你看,今年咱梨园的玉露香梨个头大,一个就有七八两!”

“40多年的科研不白搞,今年预计一亩能收7000多斤!”

日前,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乡许村一片300亩的梨园里,老哥俩正喜滋滋地看着眼前的累累硕果。哥哥叫张玉星,今年63岁,是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理事长。弟弟叫张玉龙,今年60岁,是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见记者到来,张玉星随手摘下一个梨递了过来:“今天天热,吃个梨。”

记者接过咬了一口,顿觉汁水四溢、满嘴香甜。

“为啥哥俩一块种梨?”记者边吃边问。

“小时候我俩就发现,哪村种果树,哪村的人就能盖好房子、过好日子。”张玉星说,通过刻苦学习,1979年他如愿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到现在已从事梨树科研教学40多年。

“我们家曾承包过村里的梨园,但那时种的梨都要贴上‘天津鸭梨’的标签。”张玉龙说,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种出自己的品牌梨。

一个是梨教授,一个是梨把式。盐碱地上,老哥俩携手种起了盐碱梨。

穿行在梨园,记者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梨树高度仅3米左右,且没有像巨型伞盖一样的树冠;二是梨树下长了厚厚一层草。

“这些都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张玉星说,从2017年起,他和科研团队便在这里实施矮密化、省力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四化”种植新模式,把这里建成了“四化”密植园。

以前种的梨树,树冠高大,需要大量修剪,管理费工费力,且枝干生长消耗养分多,结果晚、坐果少。采用新模式种植的梨园,每亩株数由原来的20多棵增加到了160多棵,梨树树冠小、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易管理,弥雾机、载人采果机等大型机械都能进入行间作业。

“原先盐碱地田间管理,老百姓都把草锄干净,导致土壤表面水分蒸发快,地下盐分随之上升。”张玉星说,针对这一状况,科研团队开发了“梨园生草不除草”的技术。

“我们合作社率先使用了这一技术。”张玉龙说,通过生草覆盖土壤,抑制了水分蒸发,地下盐分就上不来,盐碱梨越长越好。

这些年,合作社引进了玉露香梨、秋月梨等40多个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新品种。随着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行,如今,梨园亩产在3500公斤至4000公斤之间,比正常土壤的梨园亩产高出二至三成,每亩收入超1万元。更让哥俩高兴的是,目前,“四化”种植新模式已推广至全国26个省区市,建成现代化梨园50余万亩。

今年5月,河北省盐碱梨产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孟村回族自治县揭牌,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将入驻当地种植基地,围绕盐碱梨产业中的关键性课题和行业实际难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今后,我们还要种植更多新的梨品种,把‘四化’种植新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张玉星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