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贯通产学研 融出新图景

2024-09-13 05:53:00 - 南京日报

江苏南京:贯通产学研 融出新图景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这两天,一场大会让“产学研合作对接”成为全城热议话题。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9月11日至12日在南京举行。50多位两院院士及158家境内外高校院所、科创机构代表,700多家央企、大湾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参会,凝心聚力对接产学研。活动中,南京被频频提及,“南京科技力量”颇受欢迎。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南京一直在不断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在供给端、需求端、中间端,“三端”齐发力,着力打通全链条,营造好生态,并以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突破口,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4位,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6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中由第11位升至第9位。

瞄准供给端——

抓住两个核心,全面提升源头供给能力

7月6日,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南京市鼓楼区揭牌。9月11日,研究院即带着20余个创新成果走进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成果对接专区,涉及低空经济、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

该研究院院长张丹教授表示,当初研究院选址跑了不少地方,最终选择南京,看中的是高校院所集聚,跨学科研发、交流非常方便。“我们研究院做的主要是‘1’到‘10’的工作,希望以后能把更多‘香港产’的‘1’带到南京,变为‘10’‘100’‘1000’。”

没有“研”何来“产”?深化产学研合作,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成果支撑。

南京紧紧抓住高校院所、平台两个核心,出政策、强保障,用心用力充分聚合贯通科教资源,与在宁高校院所保持紧密高效的沟通对接,因地制宜打造一流高端研发平台,高标准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字号实验室,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在宁科研机构建设,全方位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所在的紫金山实验室,为十余年前南京与东南大学谋划共建,一直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集聚了超千人的研发队伍,突破了确定性光电融合路由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起全球首个6G概念验证中心。8月22日,第八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再次发布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建成等四项重磅科技成果。

产出高质量成果,关键在人才。

作为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联合多家试点高校院所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制定印发《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80%,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紧盯需求端——

坚持两个导向,避免“成果”变“陈果”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如何避免源头创新的“成果”变成“陈果”,转化“无门”?

实践证明,在需求端,必须抓住企业和产业两个风向标。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前沿为方向,推进产学研合作。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正谋划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围绕桥梁损伤探测、识别开展产学研合作。该企业是基础设施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

集团首席工程师张宇峰多年深耕研发一线,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十分熟悉,他介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提需求,高校‘抢单子’回去进行针对性破题;另一种则是高校、科研机构将‘转化果’送到企业一线,我们先用先试,在试错纠正中将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中的难题逐个攻克,最后把‘转化果’落地成‘金果子’。”他表示,两种模式,都可以加速成果转化质效,实现互利共赢。

注重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南京已连续三年拿出真金白银,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向企业征集技术攻关榜单,凝练出当年支持方向,再邀请企事业单位揭榜挂帅、协同攻关。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项35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已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

近年来,南京还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积极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六大未来产业发展先机,聚焦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方向,开展技术预研,前瞻谋划布局。

今年5月18日,南京启动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并在南京大学等17所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高校分中心,实现在宁“双一流”高校全覆盖,有效牵引高校“创新源头”和企业“发展需求”对接。

强化中间端——

突破多个易堵点,一条链贯通“研”到“产”

从“研”到“产”,一个科研成果落地需要通过重重关卡,如中间环节存在“死亡谷”,双方存在思维差异、存在供需矛盾,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

紧盯中间环节,打通易堵点,南京如何发力?答案是对症下药,招招击堵点解难点。

科技成果难越“死亡谷”,往往在于“第一公里”。对此,南京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供“原理验证”“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前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及关联服务,助力从研到产少走弯路、避开“明坑暗井”。

目前,南京地区6家概念验证中心挂牌江苏省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全省占比60%,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鼓楼医院细胞治疗与高端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已有项目通过概念验证,造福广大患者,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针对双方存在思维差异、存在供需矛盾的现状,近年来,南京加大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力度,从价值链的角度沟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今,一场场面向在宁高校的高层次技术经纪人交流培训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江苏南工大科技园有限公司蒋静漪说,公司与扬州、镇江、滁州等南京都市圈多个城市建立了深入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有专职技术经理人团队在当地走访调研企业,组织产学研活动,收集、对接技术需求。“眼下,我们正在南工大校园内积极发展一批教授、副教授,成为兼职技术经理人,助力高校开展校企合作。”

一头连着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一头连着产业和企业创新需求,“新研”则已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通道。

早在2018年,南京就全面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新研”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研发转化为关键、以企业孵化为使命,重点破解了产业创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目前,南京市367家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引进企业超7200家,2023年当年营收超560亿元。

此外,南京还打造“宁创融”“宁科贷”“宁航行动”等“宁”系列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创金融服务品牌,布局设立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构建资本金融赋能体系;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联合研究建立了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支持校(院)地产学研深度合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