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贵州村史村事】娄山关社区:以“红”为底色 绘就发展新图景
【开栏的话】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资料显示,贵州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名镇8个、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14个、名村15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更散落着成千上万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浓缩着村庄的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村事是一村一户的生活写照,也是一域一地的发展剪影。村史村事的梳理、呈现和传承更具有时代价值,它代表着一个村庄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记载着岁月更迭与世移事迁中风土人情变化的轨迹。
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9月1日起,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客户端统一开设“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专题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起点,深入挖掘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内涵,和读者一起寻找丰茂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娄山关,大娄山脉主峰,位于贵州遵义与桐梓之间,是遵义的北大门,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经历娄山关战斗,并取得长征途中的第一次胜仗——娄山关大捷,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娄山关社区位于遵义北30公里处,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娄山关景区核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遵义片区重点项目所在地。辖区面积28.93平方公里,现有1471户4600余人。因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娄山关社区素有“天然氧吧”“重庆后花园”之称,并先后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成为遵义市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明清时期,娄山关社区(原娄山关村)属遵义县北乡永安里六甲,民国时期属遵义县北乡第二区板桥镇第八、九保。经过一系列变迁后,2003年11月,遵义县板桥镇的新红村和娄山村合并建为娄山关村。2017年,娄山关村挂牌升级为娄山关社区。
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曾在这里留下重要足迹,娄山关社区也因此渗透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和红色底蕴。
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娄山关社区(原娄山关村)的村民们为红军带路,帮红军熟悉当地复杂地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此,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军民情谊深深根植在村民们心中。
葛云清是自告奋勇帮助红军的村民之一。
一战娄山关后,7位红军战士在葛云清家中煮晚饭,并向他打听去娄山关和桐梓的路程。因路程较远,道路崎岖,葛云清便主动当起了红军战士们的向导,领着战士们穿小路,翻关口,将红军带至目的地不到两里的大路上才返回家中,为红军掌握地形、路线提供了帮助。
被红军奋勇向前的精神和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深深打动的,还有村民傅伦英。
长征经过娄山关村时,红军曾在村民傅伦英家中留宿。因此,傅伦英对娄山关战斗及红军驻扎的细节比较了解。1952年至1975年的23年间,傅伦英在娄山关村说红色故事,讲长征精神,谈革命理想,聊英雄事迹,自发成为红军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践行者。
如今,革命的硝烟散去,娄山关社区里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间小径蜿蜒曲折,青山巍峨,草木苍翠,呈现出一幅美好的乡村图景。
娄山关景区内,西风台、雁鸣塔、百丈梯、长空桥等景观引人入胜;2022年4月,娄山红剧场开始试运营,以10余个原创曲艺节目讲述红军在遵义时的故事;鲜香的娄山黄焖鸡也是一绝,吸引无数游客垂涎三尺……
赏美景、观演艺、探文化、品美食……昔日的红色村落摇身一变为今日的幸福家园、旅游胜地。
近年来,娄山关社区全面推进“红色领航·娄山先锋”示范创建,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依托以娄山关战斗遗址为主的长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化景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避暑、休闲度假,绘就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新图景。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郭秋含
二审:熊莺王利环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