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秋收好“丰”景

2024-09-13 16:15:00 - 宣讲家网

科技赋能秋收好“丰”景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秋粮已开始大面积收获,除南方双季晚稻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秋粮进入成熟关键期,预计还有不到一个月将迎来大面积收获。田垄间由“绿”转“金”,各地接好夏粮丰收的接力棒,在神州大地上正孕育着新的“丰”景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行稳致远,关系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采取坚决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了我国耕地不变少、不变差。这一系列有效之举,夯实了粮食的根基所在,让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往往能更好带动粮食的丰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在实现“加速跑”。高产品种、高效技术模式为农民做加法,绿色防控、机收减损给农民做减法,当前,秋季粮食丰收在望,为秋粮丰收添上“科技色”,助力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坚实。

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夺取秋粮丰收是一场硬仗。奋力书写秋粮稳产丰产“金色答卷”,必须坚持科技护航,强化科技赋能,实施好“科技兴粮”工程。例如,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眼底尽是翠绿,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指导农户开展水稻施肥、除草、防虫等田间管护工作,切实解决种粮户田间管护的技术难题,确保水稻丰产丰收。四川省眉山市用智能化农业装备逐步替代人工作业,通过扩面积、提单产等方式增加粮食产能。安徽、浙江等地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秋粮生产提供了强劲的“科技动能”。可以说,集聚科技要素,推进科技兴农,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为秋粮丰产增添了一抹科技亮色。

科技始终是引领创新的第一动力。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不仅是提升农田产出效率的要求,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公布,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增”提供了重要支撑。诸多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瞄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才能全面铺展大国粮仓好“丰”景。

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不仅要保障顺利完成秋收,还要切实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并配套推出相关支持举措,让“好收成”变成“好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从而激发农户积极性,真正让秋粮丰收变成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日田野的丰收味儿渐浓,实现全年粮食生产持续丰收,端牢手中的饭碗,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让我们牢牢抓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升田间管理水平,促进各类粮食作物成熟,坚持科技赋能秋粮生产和秋收,努力绘就秋收好“丰”景,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