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4-09-13 18:11:01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近期最火的新闻莫过于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举办的峰会,于2024年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规格很高,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领导人,有关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会出席峰会有关活动。5天时间,近50场双多边活动,树立起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标注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南方时刻”。那么,中非合作情况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及应对风险,金融服务如何支持,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话题。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投资现状

(一)非洲国家分布及经济表现情况

为方便统计,一般会把非洲分为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分为中非、东非、南非、西非),共60个国家和地区。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东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塞舌尔、卢旺达、布隆迪。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西撒哈拉、尼日利亚。中非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通常包括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安哥拉、南非共和国、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拉维、科摩罗、毛里求斯、莫桑比克、赞比亚、津巴布韦、马约特岛、留尼汪岛。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根据《2024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为3.1%,‌GDP总额约2.04万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3.7%,2025年有望进一步增至4.3%。这一增长反弹将受到全球经济环境改善和有效的政策措施的支撑。非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差异。东非是增长最快的区域,预计2024年增长率将达到4.9%,而西非、北非和中非的增长预期也有所上调。非洲开发银行曾发布报告也指出,预计2024年和2025年非洲大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8%和4.2%。这显示出非洲经济在中长期有一定的增长潜力。2024年全球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将有11个来自非洲,如尼日尔预计增长率达11.2%、塞内加尔为8.2%、利比亚为7.9%、卢旺达为7.2%、科特迪瓦为6.8%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非常密切,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机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卢旺达是中非合作的典型代表,在2023年吸引了约24.7亿美元的外资,比2022年增长了约50%,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卢旺达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投资额占卢旺达外国总投资的重要比例。现在如果去卢旺达,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最新建筑风格的影子。中国企业在卢旺达承建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桥梁、医院、学校等,这些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卢旺达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C&H服装公司创办于2015年,位于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经济特区内,是该国最大的工业化服装生产企业,也是第一个服装出口厂家。2018年9月,中国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卢旺达当地开发商、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国际第三方金融机构签署备忘录,在基加利进行新城开发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分4期建设,包括保障房、公寓住宅、别墅、商业中心、酒店、学校等。该项目为卢旺达的城市化进程和住房改善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中航国际与卢旺达国家工程与制造集团签约了该项目的施工供货总承包合同。这是“卢旺达制造2025计划”首个落地的制造业项目,对于卢旺达的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国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例如,中国在卢旺达设立了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

尽管大多数非洲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但平均通胀率在2024年仍处于较高水平,多个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较高,部分原因是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预计通胀率将从2023年的17%上升到2024年的17.8%,然后在2025年降至12.3%。此外,债务问题仍然是制约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着较高的外债负担,偿债义务的增加导致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并挤出发展支出,同时获得外部融资的难度更大、成本更加昂贵。

(二)中非经贸往来情况

非洲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双方贸易额不断增长。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农产品等,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在非洲市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中非贸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在中非经贸规则“软联通”的支撑和保障下,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2024年中非贸易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充分显示出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大活力和韧性。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同时,在标准互认方面,中国已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摩洛哥、尼日尔、贝宁等5个非洲国家及非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签署了8份标准化合作文件,实现了农业、能源、矿产、交通、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互认和融合发展。此外,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中国已与9个非洲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和2个非洲知识产权地区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累计签署25份双边合作文件,中非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据了解,目前,52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已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原则和目标的高度共识。

在经贸规则对接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非洲进口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中国自非进口农产品金额已经实现连续7年正增长,非洲的特色农产品如贝宁菠萝、南非鲜梨、肯尼亚牛油果等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既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也为非洲农业从业者带来了收益。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三)中资企业投资特点

过去30年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投资规模

总体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但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投资规模增长迅速。2000年之前投资量较小且较为零散,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22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实现了大幅提升。

民营企业投资占比上升。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力军”。2021年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规模中民营企业占比约70%,到2024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非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经营的热点地区。

2.投资领域

传统领域基础深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果显著,涵盖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例如,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铁路、公路项目,如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极大地改善了非洲国家的交通状况,降低了物流成本,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建设电站,缓解了电力短缺问题。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制造业投资不断增加,为非洲国家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比如,海信在南非建立家电产业园,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提升了当地家电制造水平;一些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的企业也在非洲投资建厂,促进了非洲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兴领域快速拓展。数字经济方面:随着非洲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数字经济领域投资逐渐增加,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云计算等。一些中国的电商平台在非洲开展业务,为非洲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方式;电子支付企业也在非洲推广移动支付,促进了非洲金融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产业方面,非洲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较大,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医药生产、医疗设备供应、医院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多。例如,一些中国药企在非洲建立药品生产基地,为当地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方面,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农业投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的杂交水稻、木薯等农作物在非洲多个国家推广种植,提高了非洲的粮食产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投资地域

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最初主要集中在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地域逐渐扩大到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加纳、科特迪瓦等更多的非洲国家。此外,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在东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在南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赞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在西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加纳、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在北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埃及、摩洛哥;在中部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刚果(金)。

4.投资模式

独资与合资合作并存。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模式既有独资建厂,也有与非洲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合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资源和优势,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园区建设兴起。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了多个产业园区,如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尼日利亚的莱基自贸区、乌干达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等。这些产业园区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5.投资影响

中资企业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中国企业的投资为非洲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非洲的减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资企业的投资对中非合作的深化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加深了中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推动了中非合作不断深化。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为中非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典型案例

(一)成功项目

1.海信集团

海信于1994年第一次进入南非市场,至今已30年。2013年,海信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投资建立了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海信南非工业园,这是南非40年来中资企业投资额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工厂。目前,海信电视、冰箱和冷柜产品销量均占据南非市场第一,海信在南非当地的品牌知名度高达98%。该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直接就业机会、5000多个间接就业机会,还入选了联合国南南合作典型案例,成为中南、中非合作共赢的新典范。此外,海信在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非洲国家也快速布局,其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出海埃塞俄比亚,为当地城市交通带来重大改变,提升了城市运营效率和市民出行体验。

2.杰龙集团

2013年,江苏杰龙集团在坦桑尼亚新阳嘎省投资3000万美元创办杰龙控股(坦桑尼亚)有限公司。起初发现坦桑尼亚棉花等油料资源丰富,但油脂加工工艺、产能相对滞后,而国内存在棉籽油产能过剩问题,于是开展投资。历经11年的发展,公司已有塑桶生产、植物油精加工、油脂化工、饲料加工、物流运输五大业务板块,年产植物油2.6万吨、棉短绒一万吨、饲料五万吨、油桶500万只,承揽坦桑尼亚全国棉种制作供应和70%棉籽加工,是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棉籽油生产企业和坦桑尼亚唯一棉花良种制种单位。202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320.28万美元,利税513.29万美元。该集团还将中国的“联耕联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移植”到坦桑尼亚,促进当地近2万人从事油料作物种植,与当地30多个农民组织签订了3万亩订单协议,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被坦桑尼亚政府确定为引进外资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也将其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成功模式进行宣传推广。

3.中国有色集团

1998年,中国有色集团通过国际竞标取得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经营权,并由中赞双方共同投资设立中色非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先后完成了主矿体复产、西矿体工程建设和东南矿体建设。2018年8月22日,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的谦比希铜矿东南矿体项目打通流程投入试生产。东南矿体项目总投资8.3亿美元,建设规模年采选矿石330万吨,生产精矿含铜6万吨。该项目是非洲第一座数字化矿山项目,主要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均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生产调度的快速响应。项目达产达标后采矿效率将达到10吨/天・人,极大地提升了赞比亚矿业自动化水平,增强了矿山安全性,促进赞比亚采矿工业技术升级,为当地创造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

4.中国电建

在赞比亚投资兴建了赞比亚的中国水电培训学院。这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非洲办学的先河,为赞比亚培养了数百名基建领域青年。其建设的下凯富峡水电站极大缓解了赞比亚电力紧张问题,为当地农业、工业、矿业发展以及疫后经济恢复注入强劲动能,还有助于赞比亚向马拉维、津巴布韦、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出口电力。

5.传音手机

传音的创始人竺兆江在2006年成立公司时,就明确将非洲作为主要市场,避开了亚洲市场的激烈竞争。传音控股没有在中国销售过任何手机,而是专注于非洲市场的需求。传音控股旗下的三个手机品牌Tecno、Itel和Infinix在2022年前三季度继续领跑非洲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为47.4%,其次是三星和小米,分别为25.9%和6.4%。传音控股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手机销冠,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传音控股针对非洲消费者的特定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例如,开发了深肤色摄像技术和夜间拍照功能,以及针对非洲多运营商环境的“四卡四待”手机,解决了当地用户的实际需求。在非洲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和超过2000个售后服务中心,提高了品牌信誉和用户满意度。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使其产品在非洲市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创立了多个手机品牌,如TECNO、itel和Infinix,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群体。公司不断投入研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视觉感知和拍照算法等领域,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活动,通过社会公益项目提升品牌形象,与当地消费者建立了情感联系。在稳固非洲市场的基础上,传音控股开始向其他新兴市场扩张,如南亚、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通过本地化运营和市场定位,迅速在这些地区取得成功。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如音乐流媒体平台Boomplay,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6.华为

华为在非洲的业务拓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与多个非洲国家的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和宽带服务。华为致力于与非洲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为超过3.8亿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为超过3100万个家庭提供宽带服务。华为在非洲市场推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和产品解决方案,包括5G、AI、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华为还发布了F5G-A(F5GAdvanced)产品及解决方案,助力南部非洲区域的行业智能化。华为在非洲实施了本地化战略,通过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培养了大量的本地人才,并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华为在非洲的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依然强劲。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在非洲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371%,尤其是在南非市场取得了显著增长。华为举办了数字非洲峰会,旨在加速非洲的智能化进程,与客户伙伴、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非洲智能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非洲数字化转型。华为提出“华为智造未来”计划,将投资5亿美金扩大公有云覆盖区域,并在非洲建设超过10个国内云平台,进一步推动非洲的数字化转型。

(二)失败项目

1.坦桑尼亚巴加莫约港口项目

2013年,坦桑尼亚与中国招商局以及阿曼主权财富基金签署合作,计划共投资100亿美元在该国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以北75km的巴加莫约建设港口,以及配套的铁路、公路和经济特区。该项目被寄予厚望,建成后可能使肯尼亚的港口蒙巴萨相形见绌,成为东非地区的贸易和交通枢纽,也被称为“非洲的深圳”。

2015年举行奠基仪式后,项目实际建设却未开始。这主要是因为坦桑尼亚方面,当初与招商局签署协议的是上一任政府,现政府2015年上任后改弦易辙,寻求重新与外国投资者磋商重大项目,并且坦方在资金等方面遇到问题,导致工程迟迟未能开工,项目陷入僵局。

2.塞拉利昂唐克里里矿山项目

中国山东钢铁投入155亿元人民币,拿下了塞拉利昂唐克里里矿山的经营权,并获得了该项目100%的权益。该矿山资源丰富,对于山东钢铁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投资项目。

随着塞拉利昂新矿产部长上任,叫停了多个大型采矿项目,其中包括山东钢铁在该国的项目。塞拉利昂方面称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这使得山东钢铁的巨额投资面临很大风险,有可能打水漂。

3.肯尼亚燃煤电厂项目

由中国工商银行主要提供贷款的肯尼亚首个、也是东非首个燃煤电厂项目,造价20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出口信贷融资。该项目得到了肯尼亚现届肯雅塔政府提案并背书。

项目从提出开始就遭到项目所在地居民和民间组织的反对,理由包括对当地环境、文化遗产、居民健康、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最终被肯尼亚国家环境仲裁法庭下令暂停。

(三)前景看好的产业

1.医药产业

上海医药集团在苏丹、人福药业在马里、复星医药在科特迪瓦等均已投资建立生产基地,成为中国药企赴非开展药品制剂等产品投资合作生产的代表,为当地的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药品供应问题。非洲拥有约14亿人口,药品市场的需求大,尤其是在抗生素、抗病毒、解热镇痛类、抗疟疾、结核和艾滋病防控等药物方面。然而,非洲药品消费总额仅占全球市场的2%左右,这表明市场潜力巨大。但非洲国家在医药产业政策、标准制定、监管准入及产品消费等方面深受前宗主国影响,且各具特色。药品监管政策一体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给医药投资准入、产品认证、产品销售带来了不少困难。

2.跨境电商产业

中国电商平台如Temu、Shein和Kilimall等正在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提供新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将非洲商品引入中国市场,推动中非经贸往来。非洲电商用户数量和市场收入正在快速增长。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1年非洲电商用户数量为3.34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19亿,电商市场收入也将从2021年的378.8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722.4亿美元。非洲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2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为电商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消费者基础。非洲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已超5亿,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在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非洲跨境电商仍面临支付和物流方面的挑战。目前,货到付款是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且物流配送效率和成本控制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非洲多国政府正在改善交通和互联网建设,中国政府也在对非洲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了电商市场的发展。非洲的电商市场相对欧美等成熟市场来说竞争较小,为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增量市场的机会。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中资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政治风险

部分非洲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政府更迭频繁,可能导致政策的不连续性。新政府上台后,可能会对之前的投资项目进行重新审查或调整相关政策,影响企业投资的稳定性和预期收益。例如,某些国家新政府可能会对原有的外资企业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修改,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政策风险。一些非洲地区存在着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问题,甚至爆发战争,这对企业的人员安全、资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比如在一些冲突频发的国家,企业的生产设施可能会遭到破坏,项目的正常运营会被迫中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部分非洲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这给企业的投资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一些国家,关于外资企业的准入、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法规可能不够明确或经常变化,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可能会因为法规的不明确而陷入法律纠纷。

2.经济风险

非洲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较大,这会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成本。例如,企业在当地获得的收入如果以当地货币结算,在兑换成人民币时可能会因为汇率贬值而减少;同时,企业进口原材料和设备等也可能会因为汇率波动而增加成本。一些非洲国家面临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会导致物价上涨、成本上升,降低企业的实际购买力和盈利能力。例如,企业在当地的生产经营成本可能会因为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增加,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部分非洲国家的债务水平较高,财政状况不佳,可能会影响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等的投资能力和支付能力,从而给参与相关项目的中国企业带来资金回收风险。例如,一些政府项目可能会因为资金短缺而拖延付款,甚至出现违约的情况。非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市场规模较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限。这对于一些以当地市场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可能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

3.社会文化风险

中国和非洲在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例如,在工作方式上,非洲员工可能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节奏与中国员工有所不同;在商业习惯上,非洲的商业谈判方式、合同签订方式等也可能与中国有所差异,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非洲国家的语言种类繁多,官方语言主要有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部分地区还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语言障碍可能会影响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项目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部分非洲国家的社会观念和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例如对中国企业的环保标准、劳工权益等方面存在疑虑或误解。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当地面临舆论压力和社会监督的挑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解释和沟通。

4.自然环境风险

非洲的气候条件多样,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旱,部分地区则面临着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例如,在干旱地区,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洪涝和飓风频发的地区,企业的生产设施可能会遭到破坏,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非洲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地区,如疟疾、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等。这些疾病疫情不仅会影响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可能会导致当地劳动力短缺,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例如,在疫情爆发期间,企业可能需要采取隔离、防护等措施,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5.安全风险

部分非洲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差,犯罪率较高,企业面临着盗窃、抢劫、绑架等安全威胁。尤其是一些中资企业集中的地区,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这不仅会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影响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积极性。非洲的一些地区存在着恐怖主义活动,这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恐怖分子可能会袭击企业的生产设施、办公场所等,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行业竞争风险

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关注非洲市场,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着来自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非洲市场上立足。非洲本土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对当地市场更加熟悉,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中国企业在与本土企业竞争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策略建议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策略应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法律风险、政策支持和合作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建议:

一是加强市场研究与本地化。在投资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非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同时,注重本地化经营,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以提高企业的社会接受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法律风险管理。非洲各国法律体系复杂多样,中国企业应充分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投资准入、税收、劳动法、环保法规等方面的规定。建议聘请当地法律顾问,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加强当地政策与合规要求的研究。密切关注非洲各国的政策动态和国际组织的合规要求,如反腐败、反洗钱等,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地法律法规。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合规培训,强化合规意识,确保企业决策和业务操作遵循国际和当地的法律法规。

三是多元化投资领域。根据《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3)》,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已从传统的制造业、工业园区和贸易等领域,拓展到农产品加工、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潜力的投资领域。

四是加强产业链合作,通过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工业园区与产业投资、基础设施与产业基础、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等方式,与非洲国家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和转型,提升非洲产品附加值。同时建立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考虑在非洲当地建立生产基地,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同时遵守当地的GMP标准和生产规范。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品牌信誉。

五是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鉴于非洲市场的风险特点,中国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合规风险等,并考虑通过保险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

六是加强与非洲当地企业、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的合作,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项目实施和市场开拓。

【一带一路·观察】中企投资非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金融服务

金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中资企业投资非洲:

1.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支持中资企业投资非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项目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这些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于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乌干达中西部的基里扬东戈地区,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卡鲁玛大型水电站项目,不仅满足了乌干达国内的用电需求,还有望将电力出口到邻国。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为中资企业提供各种商业贷款,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以满足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日常运营和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例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在非洲的分支机构或与非洲当地银行的合作,为中资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中资企业可以在国内外发行债券,筹集投资非洲的资金。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融资规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获取投资非洲的资金。例如,一些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子公司或项目公司在当地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2.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中资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企业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免受政治风险、商业风险等的影响。例如,当企业在非洲的客户无法按时支付货款或因政治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给予企业相应的赔偿。非洲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可以为中资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如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稳定投资收益。针对非洲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政治风险保险,保障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免受战争、内乱、政府违约等政治风险的影响。

3.支持企业并购和投资

金融机构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并购活动提供并购贷款,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完成对当地企业的收购或合并。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非洲市场,获取当地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份额。金融机构可以为中资企业提供投资咨询和顾问服务,帮助企业进行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设计等,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例如,金融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分析非洲市场的需求、竞争状况、政策环境等,为企业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

4.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机构可以与非洲当地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建立安全、高效的支付结算系统,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这有助于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中资企业提供非洲市场的金融信息、行业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5.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的应用

鼓励中资企业在与非洲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减少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依赖,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的相关服务,如人民币账户开立、跨境人民币汇款、人民币兑换等。在非洲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项目提供人民币融资渠道。这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非洲的影响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附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节选7.6章节)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

7.6融资合作

7.6.1双方认为,融资合作为中非高质量合作注入强劲动力。非方感谢中方在2021年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九项工程”,并在此框架下为非洲提供100亿美元授信额度和100亿美元贸易融资额度,鼓励中国企业新增对非100亿美元投资,向非洲国家转借1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非方赞赏中方通过多双边渠道,为非洲国家应对债务问题作出积极贡献,敦促其他双边官方债权人、商业债权人和多边债权人按照“共同行动、公平负担”原则参与非洲国家债务处理和重组。双方祝贺非洲开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实施第一阶段总额20亿美元的“非洲共同增长基金”。中方期待向非洲开发基金(ADF)第17次增资贡献力量。

7.6.2双方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改革贷款审批程序,支持非洲国家更高效获取发展融资。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履行为非洲应对气候变化所做资金承诺。

7.6.3中方将实施非洲金融机构合作计划,加强同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和非洲能源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合作。中方欢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第三个执行董事席位,提升非方在该组织中的发言权。

7.6.4中方将支持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积极拓展对非投资。中方愿通过优惠性质贷款、其他类型贷款、股权投资、贸易融资相结合方式,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农业和制造业发展以及全产业链综合开发,并依托上述各类融资支持,向非方提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通过贷款、与双多边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经验分享与交流等方式支持非洲国家民生项目建设和非洲中小企业能力建设,增强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7.6.5双方将继续发挥“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作用,加强双方金融机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支持中国金融机构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人民币在非洲地区使用。

7.6.6中方将在遵循多边规则和程序的前提下,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资源,拓宽资金渠道,促进信息分享,加强能力建设。

7.6.7双方呼吁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按时完成2025年股权审议,通过增资等方式有效增强多边开发银行融资和贷款能力。双方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5年6月前尽快提升中方份额,兼顾非方关切。双方呼吁推动特别提款权改革,充分考虑非洲发展融资需求。多边开发银行应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长期优惠性质贷款和补贴,在不影响官方发展援助的前提下填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资金缺口。双方呼吁国际金融机构和多边开发银行根据各自授权,视情考虑使用多维脆弱性指数,作为现有实践和政策的补充,重新审查修正债务可持续性的重大问题。中方赞赏2023年10月在摩洛哥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会议,重申《马拉喀什宣言》目标的重要性,加速为非洲崛起融资,以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使其更加公正,更有利于非洲发展,并在尊重非洲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上,实现非洲发展的优先目标。

7.6.8双方重申,由于信用评级影响借贷成本,某些国际机构在对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作出信用评级时,必须秉持更加客观、透明的态度。双方鼓励在非洲开发银行支持下建立非洲评级机构,建立一种新的评级文化,充分考虑非洲经济体的特殊性,同时呼吁重新评估非洲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纳入非洲大陆的绿色财富。

*文章来源“前金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