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发布《2023我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2023-10-23 17:49:52 - 瞭望智库

近年来,我国高铁核心技术持续创新,高铁不仅发展为铁路运输新主流,更成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亮丽名片。近期,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北京浦然科技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组织专家调研组,对我国高铁产业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与分析,并于近日发布《2023我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瞭望智库发布《2023我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报告》梳理了我国高铁自主创新发展成果与机遇,分析了我国高铁产业目前仍然存在的发展短板与潜在风险,发掘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探索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推动高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自主创新探索的相关建议。

《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高铁始终坚持走“先进、成熟、经济、可靠”的技术方针路线,不断以自主创新成就自我超越,逐步积累起丰富的正向研发设计经验。

从技术积累层面看,我国高铁在轨道工程建设、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牵引供电系统、高速列车等核心技术上持续创新,后来居上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是全球高铁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高铁专利总申请量的99.52%。

从运营品质看,我国高铁营运里程达4.2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营业里程的六成,也是全球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预计2024年将成功下线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及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

从整体发展进程层面看,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BIM、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我国智能高铁的研究已历经从体系架构设计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京张高铁示范应用的过程,构成一个完整闭环,形成了智能高铁体系架构1.0成果,并开始在国际铁道联盟的支持下,编制智能高铁技术体系白皮书,将为世界其他国家铁路尤其是高铁的智能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报告》认为,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我国高铁已实现了从单纯的建设及装备出口为主,到开始整体输出建设、设计、装备和标准,再到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的跨越式转变,有效加速全球迈向“高铁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高铁后市场也蓄势待发。随着高铁网络覆盖率的提升和动车组保有量的增加,我国高铁产业的发展重点也开始出现由设计建造阶段逐渐转向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的趋势,车辆维修及零部件更换需求不断扩大,列车运维检测产业迎来高景气周期。以制动闸片、油压减振器、电子板卡/电子模块为例,自2008年引进动车组技术以来,这些类型的零部件市场容量都在每年数十亿元人民币规模。

《报告》分析认为,在我国高铁不断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短板及潜在风险,比如我国高铁部分基础装备及关键部件应用和后期运维仍然依赖进口,国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存在卡壳等。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我国产学研各界的不懈努力,近年来高铁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它们在部分基础核心装备及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运维检修等方面,初步形成一些国产自主创新探索方案。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浦然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及与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等方式,除了有制动闸片、油压减振器等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商业应用外,还不断积累起独立自主的检修能力及检测设备开发能力;国家铁路集团通过组建科技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交流与融合,计划集众家之长打造国际一流的技术力量。这些探索为我国高铁下一阶段突破式创新提供参考。

瞭望智库发布《2023我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报告》认为,高铁产业链条长、环节多、领域广,要保障我国高铁动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我国高铁相关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应联合政、产、学、研、用等各界力量,从五大方面入手,共同打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发展体系:

一是把高铁建设和运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深入推进,成立高层面的高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小组;二是聚合行业专家,讨论并建立覆盖全行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同时兼顾对国产自主创新成果及创新主体的包容性;三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自主创新成果应用监督及追责机制;四是建立自主创新成果应用试验及推广连带机制;五是与国际接轨,注重知识产权,建立我国高铁自主技术护城河的同时,持续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瞭望智库发布《2023我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报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