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冯贤亮:“江南”何以无限创发、续衍流传

2024-10-23 06:27:3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学林随笔|冯贤亮:“江南”何以无限创发、续衍流传

“江南人住繁华地,雪月风花分四季。”自唐宋以来,江南给世人的一个基本感觉是风光秀美、社会富庶、生活安逸,其社会形态、经济生活、文化创造甚至政治管理等具有包容性、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

在有关江南作为国家发展、王朝统治基本经济区的论述中,常可看到“苏松财赋半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以及“天下风俗,惟江之南靡而尚华侈”等多样而意义集中的表达。

从地域与人文之间相互诠释的关系着眼,雅韵江南、四季江南、精致江南等“文本中的风景”也是“风景里的文本”表达,是“江南”一词得以无限创发、续衍流传的文化本质。

从经济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般可以用一个“精”字来概括,如文化上的精益求精、农事上的精耕细作、商业上的精打细算、手工技艺的精雕细刻以及为人处世的精明能干等。这样的“无不讲究精美”,需要经济基础和文化积累。明末清初桐乡人张履祥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江南水乡民众充分利用不同样态的湖荡,养鱼,种植菱、芰等水生经济作物,让其收益远高于水稻种植。

到明清时期,江南的归属感、认同性,江南意识自觉与情感文化的突出,显现得更为清晰。“江南”一词,更具有地域的合成性、心理的认同感与文化的凝练性。嘉靖四年举人、浙江嘉善人沈爚就从本乡本土出发不无夸耀地感慨:“士大夫仕于朝与游宦于其地者,率目之为乐土。”

对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生活文化、士人生存环境的概括,最经典的当为明代人王士性的《广志绎》。他对江南历史、土地、人文等有多向度的体验与诠释,特别能映照出江南叙事中的地景、光影与文化记忆的内容。

譬如,那些地方富室与文人士大夫精心营建遍布江南城乡的园林,充溢着日常生活的经济性、消费性、公共性、娱乐性、空间性等元素,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与之相伴,生活上注重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文化上崇尚古朴典雅,引领和推动赏鉴与交游之风。

在这样的环境中,“百工士庶,殚智竭力,以为奇技淫巧”。相应地,性情上对“上下进退之权”颇为留意,“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1936年,报纸上有文章对江南文化特性和社会个性进一步予以评说:世界动向不管是在巴黎或是在英伦,只要能够波及到中国来,江南人的生活马上就有了一个适应,而且他们的适应是具有创造性的模仿,造成独立一格的风尚,从思想、学术、工作、物质的建设、私生活的爱美各方面都给内地人们一个莫大的兴奋与刺激。所以,江南人一部分的生活是紧张的、进步的、新陈代谢的,能够影响并成为中国全社会的新动向。

(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贤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