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手艺“点亮”榕江小山村

2024-10-23 08:47:31 - 中国妇女报

非遗老手艺“点亮”榕江小山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手执蜡刀,蘸上熔蜡,一勾一画,一绕一点,手指翻飞间,一个个生动的图案便“跃然布上”。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媒体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走进贵州省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在蜡染刺绣车间,苗族服饰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老本正与几名同村妇女围坐在一起,制作蜡染手工艺品。

    摆贝村有三名非遗传承人,长期从事手工艺产品生产,村里的已婚妇女也基本会纺织染绣手工艺。但在过去,由于创新不够、销路单一,导致主动性不足,加之摆贝村耕地分散、山高路远,村里的种植业难以发展成规模,因此,村中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

    2023年,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派驻摆贝村第一书记罗丽萍到村工作后,将摆贝村的重点发展方向转到文旅产业上,成立了村集体蜡染刺绣车间。

    去年6月,恰逢“村超”赛事火爆出圈,在赛场里的一次文艺展演中,身着苗族传统服饰、扛着捆牛绳出现的“村超爷爷”杨老赶,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咨询“村超爷爷”身上的蜡染围巾、T恤怎么购买。

    见此情形,罗丽萍立即联系村民,赶制蜡染产品、开通“摆贝苗寨”网络平台相关账号,尝试直播带货、发布短视频,并通过积极与帮扶单位、“村超”品牌公司对接,争取到“村超”球场公益摊位。

    每个周末,罗丽萍和村干部都会去球场摆摊,帮村里制作手工艺产品和研学服务报价单,设计新产品,比如带有“村超”元素的蜡染T恤,带有摆贝苗族传统图腾的蜡染围巾、长袖外套、手工花、手提包、配饰、桌旗、围巾、旗袍等。

    家乡蜡染手工艺品“出圈”,吸引着在外发展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曾在贵阳创业的“90后”青年潘发勇和妻子龚良兰回到家乡,和通过“我在摆贝村有一栋房”认领活动返乡的青年投资人谭有云一起盘下了蜡染刺绣车间。

    “作为支持,我们前期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蜡染刺绣车间要把营业额的10%作为分成款,用于壮大摆贝村村集体经济。”罗丽萍说,2023年6月以来,村集体已经有12万左右的非遗产业收入,带动苗族服饰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姜老本、州级传承人潘老拉,县级传承人潘老本等在内的30多位妇女增收60万元左右。

    “古老的技艺现在值钱了,一小块蜡染能卖到80元!”潘发勇说。当年9月,尝到甜头的他又在村中开了一家以“蜡染体验”业务为主的“月亮山部落”蜡染作坊,夫妻俩共同运营,现在潘发勇负责接待和当导游,擅长蜡染的妻子龚良兰则负责接订单。

    蜡染刺绣为摆贝村带来了人气,让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现在,村里不仅有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共建的“栖山海·摆贝”高端民宿,不少村民也腾出自家老屋中的房间改造成民宿,此外,村集体还租下村民闲置的老屋,将其改造成了民宿。目前,村集体已经有两栋老屋共5间客房投入运营,还有6栋老屋正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中。

    36岁的苗族村民杨老阶以前在重庆开火锅店,“村超”火出圈后,他回到摆贝村,做起了村集体民宿的管家,还开了村里的第一家粉店。“我一个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杨老阶说。

    “现在,依靠苗木培育、蜡染、民宿、农特产品等,陆续有20多个年轻人返乡发展蜡染、民宿产业。”罗丽萍说,“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1万元,跟2022年相比翻了两番。”

原标题:非遗老手艺“点亮”榕江小山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