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奖数量大幅精简,“人的奖励”不降反升,释放什么信号?

2024-10-23 10:02:33 - 网易新闻

上海科技奖数量大幅精简,“人的奖励”不降反升,释放什么信号?

奖项总数大幅精简,"人的奖项"不降反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硬核奖项占比大幅上升——今天(10月23日)揭晓的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呈现新气象。

本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共授奖214项(人),奖项总数较2022年度的316项"瘦身"百余项,奖项竞争更加激烈、含金量更高。精简之下,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两个人物奖项——科技功臣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却"满额"评出。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自2019年两个人物奖项的评审周期从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以来,科技功臣奖时常仅有一人入围,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有时也会"不满员"。

据市科技奖励中心分析,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进一步突出科技奖励工作导向;二是涌现出一批面向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创新成果;三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四是中青年成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奖项含金量更高更硬核

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本年度科技奖评选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原创发明的奖励,一批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抱奖而归。在198个获奖项目中,4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3%,远高于前5年占比15%的均值。

16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6项成果的论文发表在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金石提出的随机分批算法,解决了分子动力学的扩展灾难和对奇异立场准确性差的计算瓶颈,在国际上率先系统研究了带随机参数和多尺度动理学方程的不确定性量化算法和理论。据介绍,这一算法已成功应用于AI辅助药物设计、量子多体问题、国产大飞机及双锥对撞点火核聚变等前沿领域。

复旦大学资剑教授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光子晶体"研究的队伍之一,此次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光子晶体中的结构色与辐射调控研究",在理解光子晶体成色机理、发掘其调控电磁波辐射的机制创新、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此次奖项总数虽大幅减少,但"人的奖项"数量不降反升。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评选素来坚持"有卓著贡献"的高门槛和宁缺毋滥的高标准,2021、2022年度均只有一人获奖,今年"满额"评出。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致力于为全球科技合作营造良好环境,本年度的获奖人数从上年度的2人升至4人。其中,拉脱维亚裔美籍科学家艾尔莎·瑞秋曼尼斯教授是"可工业化半导体光刻胶"先驱,自2005年起,她一直积极参与和促进中美两国化学会的交流,与东华大学的合作全面服务于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其他三位获奖者也都与上海及国内多所高校、医院、研究所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

六成获奖项目具备"未来"特征

今天能不能选准一条好赛道,直接关系到明天能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上海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终端",此次的获奖项目体现了这一趋势。

在198个获奖项目中,面向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产业方向,聚焦信息与智能、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绿色环保、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体现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特征的成果共有114项,占比60%。其中,信息与智能技术领域29项,生物医药技术领域40项,新能源与绿色环保技术领域24项,新材料技术领域21项。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也被称为新概念太阳能电池,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斩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化学创制研究",开创了维度调控和表面端基化稳定钙钛矿的方向,解决了高效钙钛矿光伏电池可控制备以及稳定性的关键难题。团队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合作制备的30平方厘米大尺寸高性能钙钛矿光伏模组,以超过22%的光电转化效率刷新了大尺寸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

同济大学孙剑教授团队斩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自动驾驶汽车虚实融合测评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项目,发明了自动驾驶测评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实现了虚实互补场景泛化、以实验虚可信仿真、虚实协同闭环优化三大突破,大大缩短了从人工驾驶到自动驾驶的时间表。

中青年成科创"主流"+"顶流"

纵观近几年的上海市科技奖榜单,中青年成为科创"主流"的趋势愈发明显,而今"主流"日益向"顶流"攀登。

曾经被视作"终身成就奖"的科技功臣奖,近年来不再是清一色的白发苍苍,研究领域也越来越"潮"。入选本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之一的吴光辉今年64岁,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预警机空警2000,到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ARJ21和大型客机C919,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飞机设计与研发。如今他又心系低空经济,投身更前沿的新能源飞机验证,他表示"绿色飞机"要与"空中出租车"共享发展机遇。

据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统计,本年度所有获奖项目的1856位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61%。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华东理工大学90后副教授宋冰,他牵头完成的项目"非平稳工业过程运行状态监测预警"荣获了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利用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面向全流程工业过程的运行状态监测预警系统,应用于某钢铁企业后,制造过程中的误警率从12%降低至0.1%,漏报率从18%降低到0.5%。

"我能切实感受到年轻人在上海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宋冰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说,2017年,27岁的他入职华东理工大学,当年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0岁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岁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一路走来,他正一步一个脚印踏着上海科技人才培养的"天梯"拾级而上。

10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中有两位来自企业,分别是燧原科技联合创始人张亚林和商汤科技副总裁张少霆,他们在AI芯片研发和AI赋能医疗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提升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图:本报资料照片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任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