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灯会上海巴黎同频共振靠什么? 黄震委员:文化出海,要有好产品和好模式

2024-01-23 12:44:19 -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程琦、李宏洋1月23日报道:1月21日晚5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豫园灯会迎来了千灯点亮。同日,万里之外的发布巴黎,距离埃菲尔铁塔不远的城市公园“巴黎风情园”内,“法国豫园灯会”也开始当天的运营。法国巴黎与中国上海同步亮灯,首次实现双城联动。受到当地各界欢迎,极大鼓舞主创团队,也给“文化出海”带来启发。

豫园灯会上海巴黎同频共振靠什么? 黄震委员:文化出海,要有好产品和好模式

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豫园股份董事长黄震提出了“鼓励引导扶持‘文化出海’,深化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建议。黄震认为,豫园灯会出海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显示出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如果把中国的文化挖掘好,把优秀文化的DNA用更好的方式演绎出来,中国的好产品、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关系我国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上海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黄震介绍说,就上海而言,上海文化底蕴深厚,文创产业发达,文化IP众多,仅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超310项,不少都具备开放包容的“出海基因”,但“走出去”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黄震提出,目前,上海市场主体参与度有待提升,意识形态风险时有出现。从国外文化传播经验来看,市场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美国国家意识和文化价值观输出,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时代华纳、迪斯尼、好莱坞、百老汇等大型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受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冲突影响,一些官方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成本巨大但效果不佳,像曾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如今已大量关停。

其次,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东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但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大相径庭。一些项目在“走出去”过程中,简单复刻国内常规“套路”,对当地文化政策认识不够,对境外供应链难度估计不足,也没有对文化产品进行因地制宜的内容调整,没有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演绎和世界性表达,难以引发文化共鸣,甚至诱发纠纷和争议。

此外,各自为阵缺乏联动,点线面结合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不足。上海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跨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虽然亮点不少、规模不小,但在“走出去”中大多各自为阵,没有稳定如一的价值内核和统一步调,未能形成多元互补的整体优势,跨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动能不足。

对此,黄震建议,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城市文化输出经验,研究制定“文化出海”上海方案,鼓励、促进、扶持市场主体广泛开展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建议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文化出海”的统筹管理和监督保障,形成“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的总体格局;盘活上海深厚的公共外交资源,为“文海出海”提供海外文化法规政策辅导、境外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等必要指引;协调联动上海乃至国家层面的国际传播资源,在舆论层面保驾护航。

可以设立“文化出海”政府引导产业基金,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文化主管部门联动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整合上海各类金融资源,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和孵化上海“文化出海”重点项目和品牌,增加优质文化内容供给,带动上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示范效应,对一批率先“出海”并取得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项目给予资金奖励,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黄震还建议,可以深刻挖掘上海城市文化精髓,培育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东方生活美学超级IP。建议由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东方生活美学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机构联盟,共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产业潜力,将一批上海经典城市文化IP,培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东方生活美学超级IP,并以产业化、商业化的手段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引导企业、社团、协会等民间力量参与,以起到官方渠道以外的积极影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