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何为大学开放?委员建议开放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

2024-01-23 16:48:32 - 澎湃新闻

2024年元旦前后,全国多所高校修改了入校方式,以更开放和灵活的管理措施方便公众参观访问,其中,不少学校的教学楼前竖起“教学场所谢绝参观”等警示牌,划分了“公共区”和“非公共区”。此举保障了校园的有序运行,但也让不少人怀念起疫情前进入大学课堂旁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还有可能回来吗?

1月2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到,2024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联合多位委员提交了《关于开放本市高校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的提案》,希望在完善进校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开放旁听课程给市民,让市民更充分地感受校园文化、提升自我,也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充分体现公立大学的公共性。

陈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的提案是基于高校校园开放的前提提出的。新冠疫情后,市民对高校校园开放的呼声很高,但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贸然打开校门,会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不安全的因素。“目前,各高校都有了较为完善的进校登记制度。通过比较简便的实名制操作入校,我认为可能是对各方都相对较好的方式。”陈新说,事实上,疫情后高校校园对市民开放以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申请进校人数,也一直处于高位。

在校园开放的前提下,陈新注意到,目前进入高校的市民大多只是拍照打卡,把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公园或者景点,并没有机会真正感受高校的校园文化。“大学真正可贵的是学术的氛围、知识的流淌,我们也认为,大学的优质资源应该向市民作出倾斜,这是一所公立大学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也是高校校园更上一个档次的开放。”

两会之声|何为大学开放?委员建议开放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

陈新谈到,目前虽然有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老年大学可以满足一部分市民的学习需求,但这两所大学定位与全日制高校不同,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也与全日制高校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该类课程起点较低,具备高中知识就可以学习,同时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授课教师不乏各校各专业的知名学者。因此,对于众多想在业余或者退休后在某一方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没有学历学位要求的市民,向他们开放一部分这类课程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办法。目前,各高校均有较为完善的进校登记制度,可以保证旁听市民实名制进校,保证校园和课堂的安全有序。

基于此,陈新等委员在提案中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对于高校端,可参考目前各校对市民进校参观的预约方式,向市民开放各门旁听课程的预约名额。可先选择几所在市民中知名度较高,开课种类较多的综合性高校作为试点,每所大学选择5-10门起点较低、通识性较强,并且具有各校特色的课程向市民开放旁听。建议选择开课人数为100人左右的课程,增加20%左右的旁听名额,尽量减少对在校学生上课秩序的影响和增加授课教师的负担。学校也需在教室座位的保障、教学秩序的维护方面提供支持。

而对于旁听“学生”端,也应有一定的约束力。建议建立考勤制度,对于连续2次未前来上课的市民,取消其旁听资格,将名额重新向公众开放。

陈新说,从高校教师的角度,他非常欢迎更多一心向学的“学生”到自己的课堂来,一起互动,“老师更起劲,对本校的学生其实也是一种激励,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学习资源。”但陈新也理解,此事会为高校的管理带来考验,最基本的是增加学校排课、排课堂地点、安保等工作量,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老人在你课堂上跌倒了,怎么办?有人不是纯粹来听课,而是抱着某些功利的目的来你课堂上的,怎么办?愿望是好的,但这个提案如果要实现,还需要各方面坐下来好好聊,看如何提供最完备的保障机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