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保险公司拒不赔付屡遭投诉,复星系“保险+投资”模式恐将落幕
“复星系”的国内保险业务运营状况并不佳,且存在大量投诉。此外,所参股的新华保险、永安财险等国内知名保险公司,与“复星系”之间也存在关联交易,多次买入“复星系”的股票、信托计划。
近日,久违露面的“复星系”掌门人郭广昌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以视频方式参加了复星旗下4家A股公司说明会。面对投资者提出的如何把握新发展机遇,郭广昌给出回应是:聚焦主业,加强创新,做好全球化。
郭广昌之所以受到投资人关注,原因是深陷债务压顶和变卖资产回血的漩涡中的“复星系”,一直徘徊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清仓青岛啤酒股权到出售金徽酒股权,从减持牵手近20年的南钢股份到甩卖持股10多年的紫金矿业,再到中山公用、复星医药等等,“复星系”已经从非核心资产减持到了核心资产,就连作为“复星系”的“现金奶牛”保险业务也被摆上货架。
《红周刊》发现,在“复星系”的投资版图中,保险业务一直是其富足板块的主要组成部分,“保险+投资”的商业模式长期备受推崇。然而从最新的情况看,“复星系”的国内保险业务运营状况似乎不佳,存在大量投诉。此外,“复星系”参股的新华保险、永安财险等国内知名保险公司,与“复星系”间也存在关联交易,多次买入“复星系”股票、信托计划。
保险产品屡遭消费者投诉
二季度万人次投诉量位列第一
随着投资的不断加大,“复星系”的保险版图不断壮大,覆盖到财险、寿险、再保险、特殊险、健康险等众多细分领域,形成海内和海外两大版块。其中,旗下的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复星保德信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等,作为嫡系成员公司是主要从事国内业务的险企。
近日,有多位投保人向《红周刊》反映,其在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购买了针对新冠肺炎的意外险,在申请理赔时一再被拒,迟迟不给理赔。据了解,新冠肺炎意外险通俗讲就是疫情隔离险,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被隔离,可以申请一定赔偿的保险产品。
“去年,我在线上花了69元投保了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隔离险,当时宣传说是居家隔离就可以每天理赔200元;今年5月,我爱人在北京途径高风险地区,造成居家隔离,刚开始让提供资料,资料提交完以后,又找各种理由推脱,直到现在都没有赔付。”辽宁锦州的周女士如是说。
根据合同规定,保险合同生效两日后,被保险人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旅行途径地或目的地被国家确定为中高风险地区,而被当地防疫部门要求强制隔离,可以承担被保险人在隔离期间的每日津贴保险金。
周女士按照保险公司要求提供了隔离证明,但保险公司又要求提供中高风险地区的证明。周女士认为,途径地是官方发布的中高风险地区,还让提供中高风险证明实则有意刁难。
周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上海王先生就隔离险理赔事项自今年5月一直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斡旋,直到前两天才将隔离津贴要到手。王先生表示,整个理赔过程持续了很久,没有耐心的投保人基本上都放弃了,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不方便透露整个理赔过程。
《红周刊》了解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在近30日的27起投诉中,几乎全部指向隔离险这款产品,原因均是“符合条件拒绝理赔”。其中,11月6日,用户名为“曾是萌萌萌”投诉称,2021年10月27日购买了复星联合保险的隔离险,2022年10月21日小区有确诊病例,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开始强制隔离至10月28日,符合该保险理赔标准,并在隔离结束后按照保险公司的理赔材料上传了社区盖章的隔离材料及西安发布官方公众号的中风险材料,却一直以未上传中风险材料为由拒赔,打客服电话一直拖延不处理。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黄丹律师对《红周刊》表示,隔离险的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新冠对于我们是一个新的未知挑战,病毒的变异不可控,防控措施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保险公司没有办法预测损失,更没有现成的定价基础。严峻的疫情形式下,保险公司费率被击穿,面临高额亏损,所以出现了险企惜赔,老百姓面临理赔难问题。
事实上,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旗下其它产品也存在拒绝赔付的情况,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某红木家具厂负责人崔女士为了降低风险,为员工购买了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1500元每人每年的团体险,然而在员工受伤后,赔付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崔女士对《红周刊》表示,因为我们是做红木家具的工厂,工人有时候会被机器弄伤手,所以当地的工厂都会买这种团体险。可工人受伤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无故拒赔。无奈,我们当地7家工厂就联合起来向监管部门投诉,经过相关部门协商,最终以合同规定的7折进行赔付,理赔过程持续1年之久。
“不同意7折赔付的话,可以自己找律师,同意就立马付钱。”崔女士表示,因为保险公司不赔钱,工厂也没钱给工人,工人就起诉工厂老板。工厂老板也希望尽快结案,拿到钱好和工人尽快和解,因此很多工厂老板同意了7折赔付。“赔偿极为不合理,以后再也不会购买这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了。”
其实,有关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投诉情况从官方披露的数据上也能得到佐证。9月28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关于2022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和万人次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
另外,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年度保险服务质量指数也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服务质量指数为58.08,在79家人身保险公司中居倒数第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偿付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旗下两家重要险企深陷亏损泥潭
产品屡遭投诉、服务质量垫底的背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偿付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根据《2022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6.01%,第四季度末预测数更是低至101.26%。拉长时间线来看,复星联合健康保险2017年~2021年核心偿付能力分别为160.7%、152.99%、156.59%、150.13%和143.34%,偿付能力持续下滑。而据银保监会统计的2021年末保险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2.5%。
成立已有5年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经营情况难言乐观。据统计,2017年~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0.69亿元、4.85亿元、15.84亿元和21.91亿元;净利润为-0.45亿元、-0.87亿元、-0.39亿元和-0.74亿元。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营业收入32.42亿元,同比增长47.97%,净利润0.2亿元。不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仍出现361万元亏损。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偿二代监管信息系统公布的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在2022年一季度、2022年二季度均被评定为B类。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成立于2017年,由“复星系”公司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产投)、广东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宜华房地产”)、宁波西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复星产投持股20%,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原第二大股东广东宜华房地产持有的19.5%股权再次被挂网拍卖,评估价格为2.01亿元,最后以约1.12亿元的价格被北京和平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竞得,以近乎“腰斩”价格易主。
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一样,“复星系”另一家嫡系公司复星保德信人寿也一直深陷亏损泥潭。公开资料显示,复星保德信成立于2012年9月,由复星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发起组建,中外双方股东各持股50%。
经营近10年之久,即便拥有了接连不断的增资和连年增长的业绩,复星保德信人寿也始终仍未能实现盈利,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9亿元,仍处在大额亏损的状态。而2013年~2021年,复星保德信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0.89亿元、-1.16亿元、-1.13亿元、-1.69亿元、-1.22亿元、-1.11亿元、-2.5亿元、-2.42亿元、-1.75亿元,10年累计亏损超过17亿元。
相较业绩的持续亏损,复星保德信人寿营收却一路上扬。复星保德信人寿的保费收入从2013年的0.1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0.65亿元,2020年开始下滑,保费收入减少至25.86亿元,2021年又上升为32.29亿元。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16.41亿元。
复星保德信人寿10年五次增资。根据官网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分别于2015年5月、2016年7月、2017年8月、2020年9月增资5亿元、3亿元、13.6亿元、7亿元。其注册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长至33.6亿元。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对《红周刊》表示,寿险业一般有着“七平八盈”的说法。首先,成立于2017年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一方面成立的时间才刚刚5年;另一方面近年来健康险的高增长更多是处于抢地盘阶段,多数公司暂时还不是特别在意盈利。而成立于2012年的复星保德信人寿没有能够在七八年之后迎来盈利应该与近年来整个行业步入调整转型期,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大有关。“复星保德信人寿销售的主要是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过度依赖银保渠道,一方面渠道成本高;另一方面资本成本也高,也严重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金融分析师廖鹤凯对《红周刊》表示,保险公司运营并不容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保险公司来说,前期投入较大,盈利需要的周期是比较长的,而业务和渠道的诸多限制都导致了在同质化业务情况下,小公司更难有规模优势,沉淀优质客户的周期也更长。
频与参股险企发生关联交易
变相“输血”风险几何?
除了上述两家带有“复星”字头的嫡系保险公司外,“复星系”还入股了永安财险、新华人寿保险、泰康保险集团、鼎睿再保险(香港)保险机构。《红周刊》发现,“复星系”控股与参股的险企存在很多关联交易,这些险企给予“复星系”大量的资金支持。
偿付能力本来就不佳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在2020年12月斥资1.2亿元投向“民生通惠-苏州星浩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资料显示,该信托计划募资金额30亿元,期限2+1年,预期收益率为6.80%,担保人穿透股权后的控股股东为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集团”)。
此外,2020年4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花8000万元购买了“2020年中诚信托汉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20年6月29日投资亚特01A(168006.SH,德邦海通-复星旅文-三亚亚特兰蒂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优先级证券)约2527万元。与此同时,复星保德信人寿也购买了该证券共计7500万元。
以参股的上市公司新华保险为例,新华保险2018年公告显示,新华保险及其资产管理公司与“复星系”多家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将与复星医药、复星国际、复星高科等发生债券交易,金额上限分别为1亿元、3亿元、4亿元;与复星医药等发生股票交易,金额上限分别为5亿元等;与复星旗下的德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生基金交易,金额上限为3亿元;投资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或者管理人的私募股权基金,金额上限为1.5亿元;投资FosunCMF、FosunInvestment担任普通合伙人或者管理人的私募股权基金,金额上限合计为3.5亿元。
此外,2019年,新华保险还斥资15亿元认购了“中信信托-聚鑫71号复地投资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用于向上海复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地投资”)发放信托贷款,而复地投资为“复星系”旗下公司,已构成关联交易。
截至2022年半年报,新华保险向“复星系”的往来款余额仍有超10亿元,其中,复星国际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为11.82亿元,应收利息为4600万元。此外,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投资涉及复星国际的信托计划的投资收益为3700万元,投资复星国际集团发行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6100万元。
在李文中看来,保险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大量保险资金“输血”旗下其他企业显然已经违背保险资金运用应当适度分散以保证安全性的基本要求,而且关联交易的风险隐蔽性强,不易早期发现,一旦最终爆发风险将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甚至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损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廖鹤凯也认为,保险“输血”“复星系”其他上市公司的做法会导致风险传染,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必然会造成骨牌效应。
国内减持国外加仓
“保险+投资”模式恐难继续
2007年,独具慧眼的郭广昌斥资4.69亿元收购了永安财险14.6%的股份,正式进军保险业。除了国内布局,2014年以来,“复星系”还拿下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葡萄牙保险、美国保险公司MIG、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美国保险集团Meadowbrook等国外保险公司,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保险业务作为郭广昌开启“中国巴菲特”模式的重要支点,其曾多次表示,复星要学习巴菲特“产业+保险+投资”的业务模式。所谓“巴菲特模式”,是指通过收购保险公司,将低成本获得的保险“浮存金”作为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然后通过投资“滚雪球”扩大资产。
基于这一模式,“复星系”也确实有了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资格,也吃到了保险业带来的红利,“复星系”核心上市公司复星国际的资产规模从2012年的1600多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末的8000多亿元。
不过,在今年“复星系”持续减持“瘦身”过程中,保险板块也未能幸免。今年8月,复星国际旗下的某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66.58元向泰康保险集团转让其持有的泰康保险1737.36万股股份,约占泰康保险总股本的0.64%,转让对价约为11.57亿元。转让完成后,该股份公司将不再持有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截至6月30日,保险板块资产规模为2116.79亿元,占集团总资产比重为24.6%。
9月8日,在永安保险发布的两则股权变更公告中,复星工业、复星投资、亚东杉控、亚东翼航这4家“复星系”公司分别将所持部分或全部永安保险股权,转让给陕西国资委旗下的公司。若股权转让完成,“复星系”公司持有的永安保险股权比例将从原有的40.68%降至14.69%。
9月19日,新华保险也发布公告称,复星国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2615.95万股H股股份,约占总股份的0.8386%。其减持导致复星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下降至约4.9999%,持股比例低于5%。
对于“复星系”持续减持国内险企的做法,廖鹤凯表示,主要原因是监管趋严,对于复星来说,持有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协同效应可能大幅减弱了。
海外市场方面,今年4月,复星国际旗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7.4亿美元出售所持MiracleNovaI(US),LLC全部股权,而该公司间接持有ATG100%的权益,后者是一家专业的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
对于此次出售,复星国际表示,本集团将继续坚定地致力于以保险为导向的综合金融能力,并将发展保险作为本集团的主要增长引擎之一。出售事项并未改变公司致力于余下保险及投资业务的承诺,预期出售事项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财务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系”在不断减持手中早年买入的资产同时,也在选择性买入一些新的资产。据公开报道,在2022年2月,复星葡萄牙保险还收购了TheProsperityCompany70%的股份;6月,复星葡萄牙保险达成协议拟收购秘鲁第三大保险公司LaPositiva公司余下最少40.5%的股份。
除了保险,“复星系”还加码了地产、旅游这两个领域,今年3月,复星宣布以63.42亿元收购外滩金融中心50%股权。10月25日,旗下的某股份公司还公告,此前公司与蚂蚁集团联合拿下的上海黄浦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16宗地块(即福佑地块),最终出让价格129.3亿元。“复星系”旗下复星旅文则于2022年年初至2024年年底,已签约且计划新开的ClubMed度假村达17家(其中7家度假村位于中国),同时,2022年上半年,复星旅文开设了长白山度假村、Marbella度假村及千岛湖度假村。
虽然买卖仍在继续,但整体来看,“复星系”将保险作为投资的杠杆可能会越来越不容易了。在9月3日举行的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明确指出,由于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广泛,很容易涉足不熟悉领域,也容易使一些公司产生无所不能的幻觉,偏离主业甚至反客为主都是很危险的。
廖鹤凯认为,在监管趋严下,未来“复星系”保险+投资的模式在国内很难大行其道,未来保险业会延续国有为主导的态势,以持续稳定经营为目标,资金和投资监管都会有所加强。国内的保险+投资的快速扩张模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制度套利的背景,后续无法复制。
李文中也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从降杠杆、防风险出发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要求保险业回归保障并不断调整完善监管政策,以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例如,“偿二代”二期工程明显从资产与负债两端加强了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约束,使得保险公司经营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的资本成本明显上升。因此,“保险+投资”的发展模式今后在中国将越来越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