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已晚:古人的冬闲时光

2024-11-23 05:15:14 - 齐鲁晚报

□刘中才

立冬过后,天气转凉。相比于杏花烟雨的水乡泽国,北方故地早晚时分已经可见冬天的模样。倘若再假以时日,仇远笔下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就相去不远了。

入冬,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季节的更迭,但在古代却是别有一番韵味。古人认为,冬天是一年的终结,岁月历经春生、夏长、秋收,最后都要归于冬藏。故此《说文解字》里有“冬,四时之尽也”的解释。

冬天是四时的尽头,也是对忙碌过后回归平淡的感悟。在这样的生活理念下,古人把冬季看得很重,会祭拜天地、举行收获节,或是以开办丰年宴会的方式迎接冬天。

早在周朝,周王室会亲率文武官员前往北郊出门“迎冬”,并设坛祭祀。“迎冬”归来,还会奖赏那些为国尽忠的烈属家庭,抚恤贫苦之家和鳏寡老人。汉文帝在位时,每年冬至日都会向官员发放御寒的棉袄;三国时的曹丕,在立冬的时候提醒各级官员戴上帽子,做好保暖防寒的措施。

汉朝时期,人们不但举行“迎冬”仪式,还流行“拜师”活动。普遍的模式是学生和家长带着礼物探望自己的恩师。立冬当天,老师会提前在家中厅堂里挂好孔子的画像,学生进门的第一件事是在孔子画像面前行跪拜礼,并且吟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的话语,以示对至圣先师的尊崇。跪拜仪式结束后,学生需向老师请安问好,并且帮助老师做一些家务活。古代崇敬礼尚往来,学生带着礼物看望老师,老师自然也以美食款待自己的学生。此时,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家中会桃李满座,就像春节拜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立冬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是小雪。彼时,草木凋零,万物枯寂,水凝成冰,土凝成冻,农人卸下满身的疲惫不再下地劳作。冬日里寒气逼人,围炉取暖成为农人养闲的生活方式。因此,民间又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所谓“补冬”,一般是指在立冬时分吃饺子。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交”同“饺”谐音,交有交替之意,秋冬之交正是“交子之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但可以防寒御暖,而且饱含交鸿运之意。

古代没有新技术,表达情感只能寄托于笔墨。但古人触景生情的意识却不逊于今天。红梅傲枝,寒风晓月,古人的诗情画意也尽在其中。许多文人墨客也偏爱在这样的时节吟诗作画,拥炉煮茶,以此抒发心中感怀。

古人冬天的习俗,不仅充满着对时光的眷恋,而且向我们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最重要的是,每逢立冬或是小雪之日,各行各业会休假一天,人们回到家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围炉夜话,以团圆的方式共享生活之美,把寻常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史专栏作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