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最新的“砍价”功能,像是按下了时代的暂停键

2024-11-23 11:23:23 - 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刘润)

淘宝最新的“砍价”功能,像是按下了时代的暂停键

前几天,我在商业科技媒体Tech星球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淘宝App已上线“去谈价”功能。

什么叫“去谈价”?我研究了一下,有点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一些商品,在购物车结算界面会出现一个“去谈价”选项。询问商家能否在当前价格基础上,再便宜一点。当然,商家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干说有点枯燥哈。看图,大概这样。

淘宝最新的“砍价”功能,像是按下了时代的暂停键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线上版的“讨价还价”。

我搜了一下评论。有人说,这是电商价格战的新阶段。还有人说,这是在白忙活,无非是先涨价,再降价,实际价格根本不会降。

我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但却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若干年后回头来看,这或许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这一阶段的电商内卷,真的走到了尽头。

今天,我争取用一篇文章的篇幅,带你看懂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我得说,电商平台的讨价还价,并不是一个新功能,而是一个“复古”功能,甚至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功能。

复古在哪里?又奇怪在哪里?

很多年轻读者或许已经不知道,在电商平台发展的早期,讨价还价一直是标配,例如1995年的eBay,和2003年的淘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的电商平台都是“C2C模式”,用户与用户之间彼此买卖,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你说这台相机只用了一次,我怎么相信你?你说这双鞋是正品,我怎么验证?

这是不是让你想到了如今的某个平台?没错:闲鱼。

早期的电商平台,就如同如今的闲鱼。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闲鱼上,砍价环节依旧无法跳过。

而当商家大批入住,电商变成了典型的B2C平台后,“一口价”才逐渐成为标配。

道理很简单:当信息不对称消失,讨价还价也就失去了必要。

讨价还价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讨价还价,是消费者面对信息不对称时的反制手段。

想想看,你去买一瓶可乐、或者一台冰箱,几乎不会涉及讨价还价。因为这些行业经历了几十上百年的充分竞争,信息早已高度对称,具有成熟的品牌,属于“高信任行业”。

反过来呢?哪些行业最需要反复地讨价还价?或者说,你最希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带着你去购买?

比如,古董,你说这个杯子是商周的,我怎么觉得是上周的?

比如,茶叶,你说这块茶饼储存了10年,能测个骨龄吗?最好有10年的完整录像给我看看。

再比如,珠宝,你说这块翡翠是缅甸的,我喊它一声缅玉,它能像孙悟空一样答应吗?

这些“低信任行业”,很多都是不明码标价的。看你穿的人傻钱多,就报高一点。懂行的老客户,就报低一点。

因此,不同知识积累、不同谈判技巧的人,买到的价格也会天差地别。同一块玉,有人500元买到,有人就得5万元买到。

极度的信息不对称,带来极度的不信任。用俗话说,就是“水太深”。

而互联网平台,天然就是为消灭“信息不对称”而生的。

比如,大众点评用一套网络评价机制,消除了你和陌生饭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然,如今这些平台正在被各类虚假评论困扰,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再比如,我之前曾经写文章说过,贝壳的成功,就是用一套“ACN模式”,消灭了房屋中介和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链接见文末“参考资料”)

而包括淘宝在内的所有电商平台,正是用各种各样的比价系统,消灭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去过埃及旅游的朋友都知道,那里旅游纪念品的价格,要按报价的1/10去砍。而淘宝上呢?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比别人贵,你就没生意。

消灭信息不对称,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营效率,是所有成功互联网平台的共性。

现在你明白了吗,从逻辑上来说,如今的电商平台完全不需要讨价还价功能,因为信息早已高度对称,但凡卖的贵一点点,就意味着不赚钱。甚至商家早已在这个痛苦螺旋中苦不堪言。

你说,这个功能奇不奇怪?

那,讨价还价功能究竟为什么会卷土重来?它真的能带来低价吗?

我想向你推荐去年黄碧云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极致低价还怎么赚钱?这道题也许有6种解法》。链接,我放在了文末的“参考资料”中。

在文章中,黄老师说,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降价?几乎只有这6条思路:

思路一:以量换价。

用更大的销量,去换更低的价格。这是绝大多数促销活动的底层逻辑。比如,双十一、618的本质,就是以量换价。

它就像是平台和商家达成了这样一种协议:你这个商品,平时每个月卖100单,我保证你这一周里就可以卖出10000单,请问你想不想要?

想要对不?那就给我最优惠的价格。不然,这笔销量我就给别人。

思路二:付费会员。

这种以Costco和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模式,近几年非常火热。国内的盒马X会员店,包括线上的淘宝88vip、京东PLUS会员,本质都是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很反中国人的常识,299一年办会员,这笔钱可不是预存进卡里供你消费,而是纯买一个“进店资格”。

为什么它能跑得通?因为它本质是门店和消费者达成了这样一种协议:我给你最优惠的价格,但请你承诺把未来一年所有的采购,都放到我这里。

怎么建立信任呢?先付一笔钱吧,付了沉没成本,你自然会来。而我拿到了这笔资金、这批承诺销量,就会全力为你提供最低的价格。

思路三:缩短链路。

缩短链路,用大白话说,就是“砍掉中间商赚差价”。

比如,原本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里,大概要经过5~6次的周转。

先从农户到收购商贩,到产地集散中心,再到销售的集散中心,到县城还有批发市场,再到商超或者水果店,最终才到消费者的手里。

这中间,每增加一次周转,就是叠加一次的成本、叠加一次的损耗。这一切,最终都要加到卖给消费者的价格里。

而如果你能采用产地直采模式,就能砍掉中间所有的流通环节,降低价格。

要想把商品卖便宜,就要不断减少商品到消费者手里的交易环节。

思路四:去品牌化。

我们都知道,品牌商品贵,是因为品牌承载了信任,你知道一旦出问题了,你该去找谁。

因此,很多人都说品牌有“溢价”。那反过来,去品牌化,不就意味着消灭溢价?

甚至,很多大牌商品都是代工厂生产,如果我去找到这些源头代工厂,用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白牌商品,不就撇开了品牌溢价,让价格更便宜?

没错,拼多多本质上,就是在为白牌商品提供这样的服务。盒马等渠道的自有品牌,本质上也是在做这件事。

黄老师说,去品牌化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转移到你的渠道上。

思路五:折扣门店。

大体上,折扣门店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硬折扣,通过死抠供应链提高效率,例如货架如何设计、商品如何摆放,在这些细节上精益求精。例如奥乐齐、乐尔乐。

另一种叫软折扣,通过售卖临期、微瑕商品降低价格,比如好特卖。

当然,还有两种模式的结合,比如盒马奥莱。

而无论哪一种,都是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在指甲缝里省成本,从而把商品卖的更便宜。

思路六:线下红利。

线下红利,就是利用如今线下那些还没有被普遍注意到的“成本洼地”,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

比如,我听小马宋老师说过一个鲜活的例子,有一家公司叫糖兜科技,它也是盒马的烘焙供应商。

它就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线下红利,降低成本、降低价格。

比如,一般的烘焙工厂,都要专门运输原料。而糖兜科技和益海嘉里合作,把工厂直接建在益海嘉里的面粉厂边上。

那还要用卡车运输吗?不用了,直接建管道,运到糖兜的烘焙车间。甚至,它可以和益海嘉里共用面粉存储工厂。

这一系列操作,减少了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仓储成本,更减少了运输过程里可能的食品安全风险。

再比如,糖兜科技的产品,都是在夜间生产,原因很简单:夜间生产电价更低。同时,如果你在23日晚上生产,那生产日期就只能标23日。而在24日凌晨生产,生产日期就可以标24日。相当于延长了1天的产品保质期。

红利永远存在,稀缺的,是善于发现红利的大脑。

淘宝最新的“砍价”功能,像是按下了时代的暂停键

黄老师的分享,真是精彩。还有没有其它的思路?或许有,将来也一定会有。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多么新的思路,都一定逃不开那个底层逻辑: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在效率和交易结构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所有的降价,都是“伪降价”。

好,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次的“去谈价”功能,你能看出什么问题吗?

首先,它不属于这6种模型中的任何一种。

其次,它没有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它只是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沟通选项。

那么,它能实际帮助消费者获得更低的价格吗?

说实话,我持保守态度。后面会发生的逻辑,或许完全可以预料:既然你要砍价,那我就先涨价,再降到我能接受的价格就是了。

二十年前的讨价还价,给你带来了便宜的结果。而今天的讨价还价,可能只能给你带来“便宜感”。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同样的逻辑,早已在图书行业发生过。

我在此前的文章里写过,2012年,我出版我的第一本书时,书籍定价是32元。但到现在,市面上的图书,定价基本都在60-80元,50元以下的图书,已经很少见到了。

为什么?这其中当然有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毫无疑问,用涨价,来应对不断降低的折扣,是一个主要原因。

这让图书行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折扣越来越深,价格越来越贵。

打个比方,出版社和平台,仿佛手上各握着一个虎符,一个在把价格不断上移,另一个在把价格不断下移。最终,当这两个虎符合在一起时,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消费者的到手价格,其实并没有折扣显示的那么大变化。

没有技术的进步、没有效率的变革,获得的就不会是便宜,而是“便宜感”。

因此,就有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感受:电商的低价内卷,可能真的走到头了。

从平台到商家,已经穷尽了一切的可能、探索了所有的模型。从仅退款、到免费上门退换、再到自动跟价。

此前我们曾经报道过,很多电商平台都在今年下半年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弱化以价格为第一优先级的指标,重新回到“GMV逻辑“。

别卷价格了,卷不动了,真的卷不动了。再卷下去,只有一件事能卷了:便宜感。

唉。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次的“去谈价”功能,你或许会唏嘘一声。这,真的就像是给这段疯狂内卷的时代,按下了暂停键。

但是,暂停之后呢?时代会往何处去,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我想说,所有的从业者,或许都应该借这次机会认真思考一件事。

过去二十年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商是一种更高效、更先进的商业模式,它完爆线下行业,做生意,就要做电商。

但,真的如此吗?

我想带你一起看看我最新版的《5分钟商学院》。这本书的第一篇,关于流量,标题叫“流量是一切商业模式的源头”:

电子商务是一种更先进的商业模式吗?

其实,电商从来都不是一种更先进的商业模式,它只是在某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被突显了出来。在这一阶段,上网的消费者数量急剧增加,可是大部分商户并没有下定决心做线上生意,所以让少部分的敏感者享受到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流量。

在这个商家与用户交互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流量来源再也不是开一家店而已,也绝不是把实体店搬到网上那么简单。用流量的逻辑来统一所有的零售方式,并且懂得计算每一种流量来源的流量成本,将是所有企业的基本功。

在这个线上流量充分竞争的时代,这其中的逻辑和关系,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去年,侯毅的一句话曾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未来的低价在线下,而不是在线上。

我想引申一下,当线上的流量充分竞争,直至饱和,最终吃掉你所有的利润时。线下的独特本事,也许会成为盈利的关键。

比如,线上流量太贵,但在线下,你选址的能力,就会让你获得别人拿不到的超额利润。

比如,线上服务千篇一律,但在线下,你对购物细节的把控,就能成为留住用户的关键。

增量时代和存量时代,赚钱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增量时代,你只需要找一条高速增长的大河,别下牌桌、别犯大错、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水涨,自然船高。

而在存量时代,我们都得靠本事赚钱了。甚至,有困难的地方,才有赚钱的机会。

文章最后,我想送给你三句话,这是前段时间,我在商业社群“进化岛”里发的一条动态,说了我对商业世界最底层的3条世界观,引起了很多人共鸣:

1、钱从哪里来?

从交换中来,产生10元的价值,拿5元,这是所有商业的本质。

2、凭什么是你?

凭什么这笔钱被你赚走?一定是因为你有某种特殊的资源或者能力,换来了这笔收入。

3、有没有捷径?

没有。就算有,那也是短暂的红利。然后,这条路很快就会挤满追逐红利的人,它就不再是捷径。

淘宝最新的“砍价”功能,像是按下了时代的暂停键

极致的0门槛,意味着极致的竞争。极致的竞争,意味着极致的0利润。

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从来都不复杂。复杂的,是希望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心。

这些思考,与你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