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那个“冒牌者”

2024-11-23 14:01:29 - 北京晚报

▌傅悄悄

上大学的时候,我一时兴起,报名了学院的助教。一直成绩平平的我,自递交申请之后就开始忐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么“好命”能被选上。说实话,我报名助教的初衷完全是因为自己想过一把当监考的瘾。因为按照学院的规定,助教是可以去给低年级学生当监考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考试结束,助教们还能去判考卷,这些听起来蛮有趣的。

助教的选拔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有意愿报名的学生可以提交申请。学生们需要在表单里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之后还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优点。然后,学院办公室会统一分配,他们按照每个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再挑选,最后公布结果。规则是每位老师分配一个助教,如果报名的学生太多,那就只能择优录取,并不是人人都能入选。如果老师没什么特别要求的话,默认的操作是按学生的成绩排名,依次录用,直到选够为止。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就是如果某位老师自己有要求,那就按老师说的来,老师想选谁就选谁,如果没要求,就按程序来。

没想到我入选了。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后来一个比较熟的学姐告诉我:“其实,你还是系主任‘钦点’的呢!本来名单上没你,因为你综合评分太低了。没想到系主任来我们办公室溜达时候,点名问有没有你。我们说没有,她说那不行,我就要这个助教。”

听到这,我不禁心生疑惑,这可是一位位高权重的老教授哎,她居然点名要录我?!学姐说,她一开始也蛮奇怪的。不过,事已至此,也算结局圆满,大可不必纠结原委了。虽然话是这样说,那一瞬间,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配感”涌上了我心头。

最开始的一个月,我每次见我的助教老师,都不敢抬头瞧她。老师问我:“你怎么老看地?地上有什么?”我只能回答,我很紧张。这是真的。看看我,再看看其他助教,都是全院前几名,就我,分低人还菜。

某天,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下午有场考试,你想不想去监考?”我赶紧点头。她就继续说道:“那你监考完,可以回办公室找我,咱俩一块儿判卷子。”说罢,她还突如其来地拍了我一下子:“听说你的愿望就是去监考和判卷是吧?今天就让你实现这个愿望!”随后,她爽朗地笑起来,我感觉整个办公室都变明媚了。

她明明可以找更资深的助教的,为什么偏偏选中我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俩合作了一个学期。我体验了许许多多事情,比如点名记考勤、收发检查作业、阅卷登分之类的。她还经常派我去和学院各个办公室打交道,比如申请个空教室给学生答疑,和其他老师调课之类的。

“你这不是一次也没出过错嘛!”学期结束,她使劲儿表扬了我一番,还邀请我下学期继续当她的助教。她说,她感觉我俩蛮投缘的。我笑着问她,仅仅是因为投缘就“钦点”了我吗?“投缘占大部分原因吧。”她略作思考,然后坦言道,就她个人而言,她觉得选助教就像选搭档。“我并不需要助教上讲台去讲课,所以,没必要非要挑个高分学生。”说完,她还语气轻松地对我讲,在大学里,成绩高低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仅是在高校,在社会里亦是如此。“我觉得你就蛮好的,我们好多同事都很喜欢你,因为只要是你认识的老师,你遇到了就会打招呼。每天看上去都挺开心的,我就想挑个整天乐呵呵的学生当我的助教。”我的老师这样对我说。

心理学上有一种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syndrome),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人们拥有了那些他们自认为不应该拥有的东西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配得到,在感到受限之时,就可能会放弃机会。

我挺感谢我的助教老师的,因为她的存在,让我确认了我自己其实“蛮好的”。她常对我说,如果快乐也是一种能力,能经常保持快乐,也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正是这一番话,让之前始终对自己评价并不高的我豁然开朗。

所以自信一点,去努力拥抱自己的优点。我们其实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所以,即使在前方道路未知的时候,也请不要放弃对自己的肯定。

今日热搜